第124章心有灵犀(1/2)
麻英才感受着大家的深情厚谊如兄弟一般,若是秦月桥陈方亮在场,更是难舍了。一仰脖把碗里的酒一饮而进。然后跌跌撞撞地到帅案前提笔在手,给朱仝将军写了一封回信,然后命人代为转交。
大家这才转忧为喜,又开怀畅饮一番,方才各自散去。
老麻回到自己的大帐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对于朱仝其人他并不了解。但从他现在的处境来看,却是十分尴尬。主将丢官罢职,百分之八十的军兵投降了敌人,仅剩他自己的一万多人,别说有所作为,就是生存都是大问题,可谓前途未卜。
如果这事我不知道也就罢了,即然知道了,心理总是放心不下。能有效的保存一份抗金力量,对于当今的大宋朝廷是十分重要的,更别说一万多人马的生力军了。
想到这,他突然坐起,“来人,把李琨给我找来。”
主将身边的旗牌官,大至相当于今天的贴身参谋,时刻不离左右。
听说师父找他,马上向报告一声,随即来到军师大帐之中。
“师父,您找我有事儿?”
“坐下,你的《孙子兵法》学得咋样了,有什么收获吗?”
“回师父,对于《孙子兵法》的内容我已经背得滚瓜滥熟,保证对答如流。”
老麻认真的看着他,“熟只是相对而言,最多只能说明你对表面的初步了解,并不代表你已经掌握了其中的精华,能够学以致用。遇事要多动脑子,每次行军打仗都是一次生动的学习机会,同样的形势,若让你做决策,你该怎么办,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对于当前的两军形势有何看法,如果让你指挥这次军事行动,你打算怎么办,咋想的就咋说,这里没有外人,不要有任何顾虑。”
李琨聚精会神的听着,“师父,在大将军向你问计的时候,我也曾想过,以孔彦舟的一贯表现,一定会再次搬兵求救,可以采用半路截杀的办法,并没有想到如何借机破敌。”
老麻一笑,这小子倒也诚实,没有顺杆爬。
“你以为师父就是随口一说吗,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你也会下象棋,要想战胜对手,就必须比对手看得更远,而且要判断得准确无误。所谓军师军师有事先知,并不是先知先觉,而是考虑在先,未雨绸缪,你明白吗?”
“明白了师父,我认为,咱们的移花接木之计成功之后,孔彦舟必定大败,以他的性格绝对不会拼死底抗,而是想方设法逃命,由于天黑日落,很难一网打尽,这奸人必成漏网之鱼,我想应该派出一队人马在更远的地方守株待兔,一定会有收获。”
老麻一听,孺子可教也,“回去吧,帅不离位,兵不离岗,你到我这来,虽然跟大将军请假了,也不可时间过长。”
李琨起身走了,一边走着一边直挠头,本想能让老师夸两句,谁知道他啥都没说,也没有任何反应,我的见意应该没错呀。
老麻见徒儿走了,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脸上也露出欣慰的笑容。即使我明天远走南方,这小子也注定了前途无量,总算对得起亲家的一片苦心了。
说到这看官还不知道,李琨的父亲早就对麻家的情况进行了明察暗访,两家毕竟只有一百多里的路程,并不算远。
老麻当差多年,公正无私,在当地人中威望很高。尤其是从军以后又当了军师,更是让乡亲们引以为傲,提起他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员外一次便把他的家底打听得清清楚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