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趁势抢功(2/2)
“儿子没有上过战场,对战争的具体形式,是没有经验的,所以不能轻率的插手。”
朱高炽很谨慎,也没有隐瞒。
朱棣耐着性子继续往下听。
“儿子读书时,先生教导过善治人者能自治也,想要治理好别人,需要先做好自己的事情。”
“自从获得父王允许以来,儿子做事勤勉,从来不一意孤行,善于倾听下面的建议。”
“远事蜂窝煤商会不提,近事如拆分密云铁厂,设蹴鞠队之事,皆出自下面的人的想法,也托付给他们。”
“正是先生教导过的知人善用,了解别人的才能和品德,把事情交付给他们。”
朱棣忍不住的微笑,心里十分的满意,长子有自知之明,令他更高看一眼。
“孙岩的军事才能,金忠的谋略治理之才,儿子都是极为佩服的,所以对于辽东战事,儿子并不揪心,此事交付给二人,儿子自然就信任二人,无论结果如何,儿子都能接受。”
“他们打胜了,说明儿子没有看错人,如果没有好结果,那么儿子就要反思,是不是自己用错了人。”
朱高炽见到了朱棣的神色,知道朱棣很满意自己的说法。
对于打嘴炮,朱高炽觉得自己不弱于人。
至于识人之明。
朱高炽觉得自己有,但不多,自己是穿越了,不代表才能也增强了,厉害的是自己的见识和对未来的了解。
靠着这个优势,关于识人之明,他还真的不惧别人。
别人靠经验猜能力,他靠结果得结果。
靖难功臣的名单,后世学者大量的分析,底裤颜色差点都要翻出来,已经足够他这辈子用了。
朱棣没有隐瞒自己对老大的厚爱,这也是他的教育之道。
儿子做的好就给更多的权,做的不好就收权。
老二最近的进步非常不错,朱棣因此也给了一点小小的权利,老大更不用说,没有令他失望过。
“世间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有所长有所短,作为上位者,自身的才能不如别人,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如何用人。
“最怕上位者不自知,态度傲慢不听人才之议,常独断专行且为之骄傲,那么多大的家业,也会被败坏。”
朱棣的话,朱高炽非常认同。
隋朝二代君主,杨广的才能,从小就是令身边人赞叹的,顶着巨大的光环。
可他不能听人劝,骄傲自满,独断专行,超过了事物平衡的度,就成为了缺点。
所以一个富强,政治局面较为稳定,内外无敌手的大国,竟然只用了十四年就被他终结了。
这个败家的能力,历史上能排到前列。
要说他不聪明,恐怕绝大多数人的智商都不如他,可偏偏这等聪明人,做到了普通人一辈子败家,也达不到他的地步。
趁着大家都高兴的时候,朱高炽提出了一个想法。
“儿子接下来的计划,打算让中华重工和北平诸卫所继续融合,并且发展金州卫。”
辽东人口在明初不足,但是辽东的地利,对朱高炽的工业发展有大利。
许多事情在北平办不了,沈阳辽阳同样办不了,唯独这个时代的金州可以办到。
朱棣沉吟起来。
对于目前的形势,他在分析得失。
朱高炽没有担心自己的计划们,会引起地方上的反弹,因为要不了多久,朱元璋会下旨诸藩王进京,也是太子死后,藩王们第一次进京。
前两个月蜀王朱椿被朱元璋招入京不算。
蜀王朱椿此人有才。
他的军事才能可能不显,但治理之此很卓越,弄清楚蜀地两川祸乱源头后。
没有采取使用武力打压土司,而是大减赋税,制订蜀地集市规范,收获土民之心,令土司无能为力,手中无人愿战,只能心服口服,终使蜀地大治。
用了三年的时间,不动兵卒稳定了蜀地,令朱元璋喜笑颜开,专门招他入京。
如果没有发生变化,不久后的藩王入京,预示蓝玉大案彻底平息,朱元璋赦胡惟庸、蓝玉余党。
国家局势稳定了,首当其冲的自然是藩王。
当藩王入京返回藩地后,朝廷一口气擢国子监生六十四人为地方主官。
北平的右布政使,左右参政,按察使等官员,也会一口气重新补齐。
所以朱高炽要趁着这个空档,把更多的权利先抓到手里,抓在手里的权利更加稳固。
要知道以后几年,再也没有这种为所欲为的机会了。
把需要的权利掌握在手中,以后在自己的权利范围内做事,才不怕官员们阻拦。
朱棣最终谨慎的点了点头,让朱高炽收敛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