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二百七十九章 原始的工业革命和先进的工业革命

第二百七十九章 原始的工业革命和先进的工业革命(2/2)

目录

无数的事情汇总到他的办公室,经过他的手在传达出去,让中华重工按照他指导的方向,大小事往一处发展。

现在,摆在他的案头的公文,是关于北平商人对投资的诸多问题汇总。

调研司和外柜,以及筹办全体商业大会的组织,还有军商联合办,工业计划部等跨部门的合作。

通过大量管事,让他们联络各自相熟的商人,充分利用各种关系,推动商人们投资建设商团事宜。

随着中华重工的规模扩大化以及专业化,这种跨部门合作的临时事项已经越来越多,并积累下大量经验。

北平,陕西,山西三省总人口才千万而已,可光建设商团的初步计划,总价值就超过了上千万两银子,还不算人工和设备投入。

这种经济模式,在朱高炽眼中很理所当然。

例如后世各种刺激计划,动不动几万亿,相当于无论老幼,等于每人数万元。

美国那边更可夸张。

这种社会资源分配的经济行为,发生了许多次,并且是有来历的。

随着朱高炽登上北平府掌权者地位,这些年的眼界和能力,并没有原地踏步。

不但对大明,乃至对后世许多行为,有了更深的了解。

历史书中,许多的事件,普通人看过之后,也就记住了这段话,用来通过考试。

但对其中的意义,和带来的变化,没有更深的认知。

例如美国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新政。

之所以能大写特写,是因为这个政策,不光只是当时的成果,而是诞生了新的社会模式。

加强整个国家对于工业的调整,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两种模式之外的一种新的模式。

这个新政,不是简单的把人召集起来,让他们做工,然后发工钱这么简单的道理。

那么在农业社会中,结合后世中国总结的经验,是犹如大杀器的存在。

在进口替代策略,大推进理论,休克疗法和基于华盛顿共识的结构调整计划,直至后世流行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上。

朱高炽以后世中国模式,吸纳数种模型优势,结合大明社会,制定的全方位社会发展模式。

虽然也可以叫做工业革命,但已经不是原来历史上,英国工业革命那种原始的社会模式变革。

那么以当今大明人的眼界和三观,肯定是无法理解的,无论多么聪明的人,也不可能第一时间适应。

简而言之。

朱高炽站在二十一世纪的时代肩膀上,对大明制定的符合国情的社会发展政策。

脱胎于中国的经历,得出的正确的经济发展顺序和步骤,基于初始政治经济条件的实用主义的工业政策和发展战略。

“要提高商人们的信心,鼓励他们的投资,引导他们的加入,获得全面提升三省工业化推动的底蕴。”

“在这种时刻,正如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要告诉商人们,新的商业模式下,没有登上列车的人,必定被时代所淘汰。”

在公文上,朱高炽做了批复。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句极聪明的人总结出的经验,被后世不少人乱用。

在社会变革初期,明锐发现这种变化的人,他们的先见性,绝对是毋庸置疑的。

正是因为这些人在普通人眼中,犹如自暴自弃的举动下,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

在八十年代的商贩,他们无疑背负了社会的歧视,而在二十一世纪,社会上又充满了令人可笑的宁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言论。

不愿意接受知识,抗拒变化的人,永远看不清社会的变革和事物的本质。

例如信息时代的来临,并进了快车道,互联网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绝对是全新的大变革。

可很多人仍然在拒绝互联网,充斥着互联网对经济破坏的言论。

因为他们对工业革命带动的社会模式根本不了解,也就无法理解工业社会的原理。没有接受到知识,让自身的认知还停留在初理状态,只是不自觉而已。

朱高炽现在要做的,就是鼓励那些敏锐的人,通过这些敏锐的人起到的带头作用,吸引更多的人加入。

杜松就是代表人物,经过和中华重工的接触和得到承诺,又在密云区和陕西、山西考察后。

从南方招募了数百工人进入北平开矿,以及从陕西本地招募了数百工人在当地开矿。

可以说投入了全副身家。

至于山西。

杜松没有进入。

而愿意投资陕西,是因为他通过对陕西的走访,敏锐的发现,因为老秦王的离世,中华重工虽然名义上没有进入陕西,但实际上,中华重工已经在陕西开始发力。

在看了陕西官府和秦王府的形势,并做出的姿态后,杜松认为他在中华重工的朋友,也就是外柜的一名管事所言,的确充满了正确性。

如果陕西不出现强势政治格局的应对下,那么中华重工掌握陕西各行各业,乃至影响力的蔓延是不可阻挡的。

(本章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