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 第一次的行动(1/2)
北平百味大酒楼。
这座酒楼修建了五年,是名小徽商创办的酒楼,见证了中华重工的崛起之路。
现在酒楼的老板,不但开了更多的酒楼,也投资了煤矿行业。
他的资产比五年前扩张了二十倍不止。
就算这么夸张的速度,这位酒楼的东家,在北平也只能算中上规模的商人。
北平最红火的商人张薄,只用了一年就超过了他。
东家很少出现在酒楼。
几名穿着丝绸的朝鲜人,其中还有两名南方的商人,他们共同参与了投资。
现在是他们加深交情的时候。
在桌面上,有好几本书,还有不少的册子和手稿。
“这是我们收集的好东西,准备贡献给图书馆。”一名朝鲜人得意的说道。
“不错不错。”
两名南方的商人好奇的看着手稿。
手稿用的是奇怪的文字,下面有翻译的汉语。
“该国居民大量的劳动和不断的工作,对它的收获和富庶有很大的帮助,甚至于他们连山谷和河流都不放过和剩下,而是按其收成,种植他们认为当地所能生产的种种东西:果园、小麦、大麦、稻米、亚麻及大麻的大片土地,还有很多其他的。”
“所有这些劳动是很容易的,因为他们享有他们财产的极大自由,而且他们人数众多,以及具有耕种土地的人工技术。”
“在整个这个大国,人们不容忍流氓和懒汉,而所有这些除他们要受到严惩外,会被认为是丑恶的。”
“眼下也没有战争,在过去,这个国家的贵族们,认为战争有时给他们的百姓带来巨大损失。”
“他们的国王仅满足于拥有他自己的国家,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竟然没有战火,不可思议的国度。”
“此外,他们天生好吃喝,讲究穿着,家里陈设华丽,尤其是,他们努力工作劳动,是大商人和买卖人;所有这些,连同上述国土的肥沃,使得它可以正当地被称作全世界最富饶的国家。”
几名朝鲜人眼神中有些羡慕。
他们的国家能被人如此称赞该多好。
肯定是这个无名人士孤陋寡闻,还没有去到他们朝鲜,他们朝鲜可是自古学习中华的,并不比中华差。
两名商人则看得兴致勃勃。
任何人见别人如此崇拜自己的国家,心里难免也会高兴的。
“这个人不知道是谁啊。”
“难道是唐朝,或者宋朝的海外人士。”
“缺了许多篇章,头尾都没有找到,估计很难找到是出自谁的手中。”
朝鲜人讨好说道。
他们要靠着沾光做生意,自然不敢得罪。
“要不要献给小王爷?”有商人大胆的说道。
“这会不会太轻了,万一画蛇添足反而不美,我看还是照着流程捐给图书馆更为稳妥些。”
几人商议着。
那些朝鲜使团的官员,所代表的利益阶层,自然有更高渠道的合作方式。
在使团中的一些小人物,有胆子大的,具备开拓心的,勇敢的踏出第一步。
他们尝试和小商人合作。
正所谓佘蛇有蛇路,鼠有鼠道。
就像《平凡的世界》一书中,那些开放后却仍然不敢离开土地的人,才是普通人的写照。
相反王满银这种,虽然最后一事无成,却勇敢的离开土地去社会闯荡的人,他的勇气超过普通人。
而比起孙少安,此类胆子大而又脚踏实地,能结合当下,做出正确选择,更是优秀的人才。
孙少平则是看清了道路,在物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境界,这种是高举薪火的人。
正如伟人所言。
天下是很大的,社会组织极其复杂。
那么今日的北平。
事物不停的变化,人们同样会变化,这是自然道理。
正如明中期开始,乃至各种现代思想雏形的各类新学,那些“离经叛道”的言论,也是随着事务发展的提升,从而促进各种思想诞生。
思想随着发展而变化的,哪怕是后世的人文风气,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不是凭空而来的。
北平城的朝鲜人,原来多是经过北平时,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买点商品带回国内挣点小利。
现在北平的变化大,机会多。
那么留下来的朝鲜人也就多了。
他们想要在北平获得更多的东西。
但是他们忘记了一个道理。
他们想要一个东西的时候,需要付出交换的东西。
因此朱高炽并没有阻止这些大大小小的朝鲜人留在北平,在北平参与商贸得利。
除了他们带来更多的资金,会越发盘活北平的经济外,他们会失去的更多。
但是呢,这个失去,不是指他们个人利益的失去。
突然。
街道上传来沸沸扬扬的声音,越来越大。
“怎么回事?”
几人好奇的叫来伙计。
伙计匆忙的进来,兴奋的叫道:“工人上街了,他们好像在庆祝,客官要不要去看看。”
街道上。
最先上街的是几家焦炭炼制厂的工人。
不知道从哪个城门进来的,城门也没有阻拦。
上千名穿着工衣的工人,拉着大大小小的横幅,上面写着祝贺北平大丰收的文字。
新的事务,工人们很害羞。
街道两旁的的人们好奇的观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