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儒道之打架(2/2)
“虽然也可以有船有车,但没有人去乘用它们。虽然也可以有战争的武器,但没有人去操练它们。”
“他同时能使人民从文字返回到结绳记事,满足于他们的饮食,喜爱他们的衣服,满意他们的居室,欣赏他们的工作和习俗。”
“邻国可能很近,可以听到它那里鸡鸣狗吠的声音,但人民即令老死也从不费力想到那里去。”
道士们怒了。
招谁惹谁了,有条疯狗来咬他们道家。
道士们也不是好相与的,他们立刻还击。
“将军如果愿意听从我,我就愿做你的使者,南边去吴国、越国,北边去齐国、鲁国,…西边去晋国、楚国。”
“我将劝说他们给你造几百里的大城,其下建立数十万居民的邑镇,尊奉你为那里的诸侯。”
“这样,你就可以重新开始你的生涯,罢兵休战,遣散队伍,收养你的兄弟,和他们共同祭祀你们的祖先一这才是与圣人和有才的官员相称的道路,也可以满足天下人的愿望。”
这篇本是道士们反讽监理先生的文章,被杂报刊登出来,却引起了儒士们的大怒。
“牛鼻子老道安敢欺辱先贤!”
儒士们要么不出手,出手就阴狠无比。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这么毒辣的文章,看得道士们震怒,这要是让他们死啊,这下子还顾忌什么脸面。
“那些被世俗称为知者的人们,不都证明是为大盗充当聚敛者吗?而那些被认为是圣人的人们,不都证明是大盗利益的卫护士吗?”
“这里有一个人为他的腰带偷了一个带扣,他因之而被处死。”
“但另一个人盗窃了一个国家,他却成了那个国家的君王。”
“而我们看到,正是在这些君王的门里,仁义才叫喊得最响,这不是在盗窃仁义和圣智吗?”
“这样,他们转眼成为大盗,取得王侯领地,盗窃了仁义以及由使用斗、斛、权、衡、符契、印玺而产生的一切利益。”
……
“因之,如果弃绝了“圣”与“智”,大盗就会绝迹的。”
一个要命。
一个绝根。
北平洪武三十年开春,第一枪由一名教书先生打响,从而一发不可收拾。
儒道两家斗成了水火,最后越传越远,影响力越来越大,参与的人越来越多。
无数的文人道士赶来北平,为己方出力的出力,出才的出才。
朱高炽却傻了眼。
“怎么回事就斗了起来?”
吃了没有文化的亏,这些年没有认真学习古代知识,朱高炽把最近的报纸全部又看了一遍,还是不知道两者在闹什么。
最后他的先生余逢辰,摇着脑袋,灰心的向小王爷解惑。
“最开始那学校先生,因为没有获奖的事情,在报纸上发表了抱怨,用了道家之名。”
“在被讽刺后,此人反讽道家对社会的态度,例如有节约十倍或百倍以上的器械而不用等。”
“现在北平的工业化深入人心,此人直言无异于是狠狠捅了道家一刀。”
朱高炽边听着余逢辰的解释,映照报纸上的内容,这才恍然大悟,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也明白了两家的矛盾发生的原因在何处,也了解了矛盾扩大的过程。
“后面道家反击的文章,把孔圣拿了出来,是在讥讽儒家趋附在最坏的强梁周围,并竞相充当其谋士的那种倾问。”
“然后儒家反击,开始用政治攻击,说道士指责圣人,说只有圣人面有忧色的时候,人民就感到快乐和满意;而圣人显得活跃而自恃的时候,人民就将挑剔而不满。”
“这有掀桌子的举动,让道家也掀了桌子,直接攻击儒家,说儒家是沽名钓誉,攀附强者,只有社会抛弃儒家,才不会再出现投降之人。”
余逢辰尽量说的浅薄些。
朱高炽大开眼界。
各家都有黑料,以前大家私下小规模交流,尽量默契的避开各家的黑料,保持各自的体面。
现在有了报纸这个“公众论坛”,谁都能上去说几句,这就不好控制了呀。
你说一句黑料,我说一句黑料,大家的遮羞布就这么越扯越光,越来越恼羞成怒,也就越来越斗得激烈了。
不过朱高炽很高兴。
文人吵架么,那是动笔不动手,当然是吵得越热闹越好,把高高在上的姿态打落尘土。
让老百姓们看个清楚,原来都是这些个货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