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七百一十三章 原来保守派是我自己

第七百一十三章 原来保守派是我自己(1/2)

目录

大明的西部七省,大致的范围包含后世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吉尔吉斯坦全境、塔吉克斯坦全境、乌兹别克斯坦中东部、土库曼斯坦中东部、伊朗东部地区、阿富汗中北部地区。

其中富庶的地区西边止步于布哈拉,其中撒马尔罕、费尔干纳、最东到安集延,也就是抵达了天山山脉,这一大块地区有不少的平原,所以是整个中亚的精华地带。

这些精华地带皆控制在大明的手中,成为了大明核心控制区域,然后才是周边的藩属国和宣慰司宣抚司,形成大明外围的屏障,保卫腹地的安全。

“虽然近年来已经控制了移民的力度,但是因为之前长达二十余年的移民政策,西部七省的大明籍人口已经将近八百万,加上藩属国与土司人口,虽然有多年的控制,总人口仍然超过了一千二万。”

七省总督黄淮回到了国内,参与了汇报。

每个地区的人口,以及地方的风俗人情,加强了大员们的认知。

“任将军的意见虽然给予了保留,但臣是支持任将军的意见的,西部七省的人口压力非常巨大,近年来除了土司和藩属国人口有参与叛乱的迹象,我们内部也有很大的矛盾,土地矛盾是关键。”

“如果马铃薯等农作物真具备农学家们认为的效果,臣建议在西部七省立刻推广这些农作物,可以极速的稳定当地的局面。”

大明发展工业化许多年了,因为没有施行国子监扩大化,保证了高级人才的含金量,国子监出来的人才,掌握了社会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这是有本质差别的。

所以大明的学者们地位很高,虽然无法彻底解决滥竽充数的现象,总体上保持了学者们的质量。

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得知后,黄淮没有怀疑农学家门的推论,这才特意赶了回来。

一般人是不知道这些消息的,因为涉及到了保密,但是以黄淮的身份地位,许多保密的消息按道理需要主动告诉他。

与前番的思想不同,黄淮是因为西部七省的不稳定考虑,所以想要种植高产农作物,朱高炽知道黄淮的想法并没有错,因为一直到后世,马铃薯都是中亚五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不光如此,马铃薯也是后世中国全国范围内除水稻、小麦、玉米外的第四大重要粮食作物。

明朝万历年间从南美洲传入,到后世已有四百多年种植历史。二十六个省份种植马铃薯,鲜薯年产量达到九千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4%,多年稳居第一。

四大重要粮食作物,其中两样来自美洲,玉米和马铃薯。近代时期番薯的作用更大,只不过因为现代化的科技发展,番薯的作用才变小了许多。

连农业技术发达的古中国都如此,更不提农业技术不如中国的古代其余国家和地区。

黄淮认为马铃薯能救命,但是朱高炽不愿意啊。

大明虽然也需要马铃薯玉米这些,可是没有到救命的地步,当下的时代,大明人口增长率是世界第一,其余国家和地区根本不能比的。

但是马铃薯和玉米这些农作物传播了出去后,那就不一样了,很多国家的人口开始大幅增长,与古中国的人口生育率比较起来,再也没有了以前那么离谱差距。

朱高炽摇了摇头。

见到皇帝的态度,黄淮提醒说:“番薯和玉米等农作物就算我朝尽力保密,但最后还是会传播出去的。”

朱高炽听完后笑道:“我并没有打算保密一辈子,是有计划的。”

朱高炽虽然登基做了皇帝,但是并没有改口,仍然自称为我,而不是朕。

文明是进步的。

太过不接地气的礼节,是贵族为了区分与平民不同的故意行为。

不可否认,后世有许多普通人把那些复杂的礼节当做崇拜,认为是高级的行为,甚至提问为何中国没有西方吃西餐的礼仪感。

这些人没有文化,不能因为别人没有文化就认为别人是对的。

工业化社会的大明,以人为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施行社会资源分配,加上原本的中华文明,进化的非常快,朱高炽不愿意当蛀虫,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

许多人无法理解新皇帝,但是并不妨碍人们尊重他。

黄淮听到皇帝陛下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有一套计划后,就知道无法说服皇帝陛下了,并且充满了期待。

朱高炽没有隐瞒。

黄淮是西部七省大总督,本身就是需要他去做的。

“去年的时候,你上疏告知朝廷,西部七省部分反叛势力幕后的支持者主要来自德里苏丹国,那时候我就有了计划要报复德里苏丹国。”

朱高炽直接说道:“对内的仁德,是大明的礼德,对外的仁德,则是大明的宗藩体系,属于天下人的福音。但是呢,德里苏丹国不知悔改,屡次侵犯大明,为了大明的利益,必须要报复回去。”

朱高炽开始嘲笑起来。

“帖木儿活着的时候,带领大军入侵过德里苏丹国,在当地杀伤抢掠无恶不作,当地的国王反而称臣纳贡,极其的孝敬。”

“我们大明打败了帖木儿汗国,为当地带去了和平,谁知道当地的统治者却是野心勃勃之辈,不想着与大明如何和睦相处,却想着侵占大明的土地和利益。”

帖木儿攻打德里苏丹国时期,与现在的德里苏丹国统治者已经不是同一个人,但是当地的统治势力并没有变,所以朱高炽没有认为自己说错。

如果朱棣活着的时候,早就亲征德里苏丹国了,可不会任由这些小丑挑衅大明。

朱高炽忍耐了两年,终于打定了主意。

以前因为有朱棣,朱高炽从不担忧军事上的失败,现在如果发动对德里苏丹国的战争,那就是朱高炽登基后第一次发动的反击战。

朱高炽有些担忧会失败,虽然道理上不可能失败。

但是谁知道呢。

土木堡之变前,谁敢想几十万精兵的大明会在战场上被人打败。

朱高炽不认为自己会是这样的君主,但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所以圣贤们告诉君主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因为发动战争很容易,但是万一输了,后果很沉重。

所以战争是最后的手段,而不是必须的手段。才有了“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军事思想。

朱高炽定下了调子,内阁开动了起来。

上层的精英们都在关注。

天下最贤明的君主发动的正义之战,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的,关乎了新君主未来的威望与统治力度。

大明很大。

社会很广。

老百姓们过着自己稳定而又奋进的生活。

浙江行省是大明的经济强省,宁波府鄞县赵长赫带着几岁的孩子来到姐夫一家做客,饭桌上赵长赫与姐夫发生了争吵。

“挣钱是为了干啥?”

赵长赫再一次被姐夫否决,几杯酒下肚,拍着桌子吼道,“你挣钱攒下来生霉吗?不培养孩子去读书,你费那么大的力气干什么。”

“光明不是我儿子,如果是我儿子,我哪怕砸锅卖铁也要供他读书。”

男人被小舅子骂了一顿非常的不爽。

婆娘在一边哭,不想看到丈夫和弟弟不和,长子带着妹妹和表弟躲回了房间,小孩子们的耳朵贴着木门,仔细的偷听大厅里大人们的争吵。

老汉一言不发喝着闷酒,心里是认可儿媳妇弟弟的,只是不好表现出来,儿子要面子,这种场合下,作为老子的也不好说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