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皇爷爷,这是为了让您能真正的长生不老!(1/2)
“你有什么罪?你有大功!”
朱元璋大笑着,将朱允熥扶了起来。
“说得好,此举是为天下千千万万的人读书,远比你一个人读书重要。”
老朱道:“你说说吧,想要什么赏赐?”
顿了顿,又道:“前几天跟咱说的那个,不许再提。其他的,你随便提。”
“不准提索要大明江山,还有什么劲呢?”朱允熥在心里暗自吐糟了一句。
他对此也早有心理准备,并不失望。
“皇爷爷,其实孙儿刚才说一定要赏赐,就是一句戏谈。”
朱允熥笑道:“谁让皇爷爷还没等孙儿将东西呈上去,就先冤枉孙儿呢?”
“孙儿心里头不平,才那样说。并不是认真的。”
“孙儿给皇爷爷孝敬礼物,此乃天经地义的事,哪有向皇爷爷索要赏赐的道理。”
“哈哈哈!”老朱大笑,拍了拍他的肩膀,道:“那不行,你刚才说得对,大明朝廷有功必赏,咱身为天子,自当以身示范,今日非得重重赏伱不可。”
“皇爷爷真要重重赏我?”朱允熥嘻皮笑脸道。
“君无戏言!”老朱笑着点头。
旁边的朱允炆,此际心里如有万千奔马,呼啸而过。
他做梦都没有想到,朱允熥进献的东西,竟然真是大宝贝。
听到老朱要重赏他,嫉妒得快要发疯了。
又见朱允熥这般模样,心中更是暗觉不妙,可偏偏还无法出言阻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皇爷爷,孙儿的理想,是让天下人人有书读,个個能识字。”
“然而,大量兴办公学学堂,固然能扫除“文盲”,花费却太大,国家难以负担,百姓亦不堪重负。”
“而常人之心,天生懒惰,圣人的教诲和道理,固然不差,常人却不愿意刻苦学习。”
“反而消遣娱乐的东西,他们却都非常喜欢。”
“道德文章千古,人们却不愿意好好认真地读。”
“相反,市井流言,怪诞故事,离奇传说,街头巷尾四传,好事者听到便喜欢得不得了。”
“正因为如此,那些讲书的,唱戏的,才有无数的人追捧。”
“孙儿心中想着,要教导人们读书识字,就要从这里入手。”
“给他们讲书,唱戏文,讲故事,人们才会感兴趣。”
“然后,再从中讲一些圣贤的道理,宣传一下国家的律法和政策。”
“老百姓们喜闻乐见,愿意四处传播,便会慢慢成为深入人心的真理。”
“现在有了滚筒式油印机,孙儿便想用用它来举办报刊,在上面刊登书籍,戏文,故事,吸引大家观看。”
“再从中传播圣贤的道理,宣扬国策,宣扬律法,使人人皆知,个个传诵。”
“百姓们也可以借此读书识字,使他们学的知识,不至于很快遗忘。”
“此举利国利民,还望皇爷爷恩准!”
事实上,这个时代的老百姓,虽然文盲很多,但更多的是半文盲。
特别是男子。
大多数百姓家庭,哪怕家里很穷,也会想法设法让儿子去私塾读几天书,认识几个字。
这种层次的文化知识水平,因为实在太低,在实际生活中,除了认得自己的名字,会写自己的名字之外,几乎没有太大的用武之地。
但正是这些人,他们喜欢看戏文,喜欢听说书先生讲故事。
他们会成为办报刊最忠实的读者。
后世有伟人总结,要掌握一个国家的政权,最关键是两项。
一是“枪杆子”,二是“笔杆子”。
“枪杆子”即武力。
这一点,朱允熥无须担心。
他的身份,意味着天生就有勋贵武将的支持。
尽管打了蓝玉耳光,打了常升板子,但他们都不可能背叛他而转投朱允炆。
他们还是会支持他的!
朱允熥所要忧虑的,是如何训服他们,让桀骜不驯的武将勋贵乖乖听话,而不是担心他们支不支持的问题。
笔杆子,实际上掌握在朱允炆的手中。
无他,文官集团都支持朱允炆为储君。
尽管武将勋贵集团在朝堂上权大势大,但读书人仍然掌控着天下的舆论。
没办法,这是文官集团天生的优势。
笔杆子在他们的手中,舆论自然也站在他们那边。
比如朱允熥几日前在朝堂上自请立为储君,到如今便被读书人编排得一无是处了。
骂名正滚滚而来。
朱允熥虽然并不在乎,却也不能一直坐视不理。
办报刊正是釜底抽薪的办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