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旧制弊端渐显露,深化改革势必然(1/2)
新政试点的初步成功,让李轩看到了改革的希望,也坚定了他继续推进改革的决心。然而,随着新政的深入推行,旧制度的弊端愈发明显地暴露出来,让李轩深刻认识到,深化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在一次朝会上,李轩面色凝重地扫视着朝堂上的文武百官,缓缓开口:“众爱卿,自新政推行以来,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朕也注意到,旧制度的一些弊端依然严重制约着大唐的发展。今日,朕想与诸位爱卿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彻底根除这些弊端。”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张博率先站出来,拱手说道:“陛下圣明。如今新政虽已初见成效,但在土地分配、官员选拔等方面,旧制的弊端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例如,土地兼并现象依然严重,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沦为佃农,生活困苦。”
李轩微微点头,目光中透露出忧虑:“张爱卿所言极是。土地乃百姓之本,如今大量土地被少数权贵兼并,百姓生活艰难,这不仅影响民生,更关乎大唐的长治久安。朕认为,必须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限制土地兼并,确保百姓有地可耕。”
这时,宰相王崇却站出来反对:“陛下,土地制度乃祖宗所定,历经数百年,早已深入人心。如今贸然改革,恐怕会引起社会动荡,还望陛下三思。”
李轩看着王崇,神色严肃:“宰相,朕并非不知改革土地制度的难度,但如今形势严峻,若不改革,百姓将难以安居乐业,大唐的根基也将动摇。祖宗之法虽不可轻易更改,但也应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
王崇还想再争辩,李轩却不再给他机会,继续说道:“除了土地制度,官员选拔制度也存在诸多问题。科举新策虽已推行,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不少权贵子弟通过不正当手段进入官场,真正有才能的寒门士子却难以出头。”
吏部尚书刘德微微皱眉,说道:“陛下,科举考试的监管一直是个难题。虽然我们实行了糊名和誊录制度,但仍有一些人钻空子。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考试制度和监管机制。”
李轩沉思片刻,说道:“刘爱卿所言有理。朕决定,在科举考试中,增加复试环节,由朕亲自出题,选拔出真正有学识、有能力的人才。同时,加强对考试过程的监督,一旦发现作弊行为,严惩不贷。”
对于李轩的决定,大多数大臣表示赞同,但王崇等人却依旧面露不满之色。他们深知,这些改革措施一旦实施,将极大地触动他们的利益。
接下来,李轩又与大臣们讨论了商业、税收等方面的改革。在商业方面,他提出要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更多领域,促进商业的多元化发展;在税收方面,他打算对税收体系进行全面梳理,简化税收流程,减轻百姓的负担。
朝会结束后,李轩回到御书房,心情却十分沉重。他知道,深化改革的道路充满了荆棘,不仅要面对旧势力的阻挠,还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但他心中的信念却无比坚定,为了大唐的繁荣昌盛,为了百姓的幸福安康,他必须勇往直前。
为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李轩再次微服私访,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需求和想法。他走访了许多村庄和城镇,与农民、商人、手工业者等各行各业的人进行交谈。在与一位老农的交谈中,李轩深刻感受到了土地兼并给农民带来的痛苦。
“陛下,您可得为我们这些穷苦百姓做主啊!” 老农满是皱纹的脸上写满了无奈和痛苦,“那些权贵们不断兼并土地,我们这些小农户根本无力抵抗。如今,我们只能租种他们的土地,每年辛苦劳作,却只能勉强糊口。”
李轩听后,心中一阵刺痛。他握住老农的手,说道:“老人家,您放心,朕一定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让你们有地可耕,过上好日子。”
离开村庄后,李轩又来到了一个繁华的城镇。在一家茶馆里,他听到了商人们对商业发展的看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