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穿越大唐做皇帝 > 第5章:老臣发难言辞厉,新帝应对智谋显

第5章:老臣发难言辞厉,新帝应对智谋显(1/1)

目录

李轩在朝会上展示了新政试点的成果,虽说争取到了一些大臣的支持,可王崇等保守势力依旧冥顽不灵,暗中谋划着新一轮的抵制。

又一次早朝,朝堂气氛凝重。李轩正准备宣布扩大新政推行范围的具体举措,王崇突然跨前一步,撩起官袍跪地,神色激动,声音颤抖地说道:“陛下!老臣今日冒死进谏,新政推行至今,看似有些许成效,实则隐患重重。试点郡县表面上粮食增产、百姓生活改善,可背后却隐藏着巨大危机。这些所谓的成果,不过是短暂的虚假繁荣,长此以往,必将动摇我大唐根基!”

李轩微微皱眉,心中暗自警惕,面上却不动声色,平静地问道:“宰相何出此言?试点郡县的成果皆有数据可依,百姓生活改善亦是事实,何来虚假繁荣、动摇根基之说?”

王崇磕了个头,站起身,振振有词:“陛下,试点郡县推行新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了兴修水利、推广新农具,朝廷投入巨额银两,这使得国库空虚。而且,新政推行过程中,强行改变百姓多年的生产生活习惯,百姓虽不敢明言,心中却多有不满。如今边境战事吃紧,若此时国内因新政引发民变,内忧外患之下,大唐危矣!”

此言一出,朝堂上一片哗然。一些原本就对新政心存疑虑的大臣纷纷点头,低声附和。

李轩心中明白,王崇这是抓住新政推行中的一些客观问题,企图夸大其词,蛊惑人心。他略作思索,沉稳地回应:“宰相所言,看似有理,实则偏颇。新政推行初期,投入较大乃必然之事,可从长远来看,农业增产、商业繁荣后,国库收入必将大幅增长,这是利在千秋的大事。至于百姓不满,朕派张博大人深入民间,了解到百姓对新政大多是支持的,那些心怀叵测之人煽动闹事,不过是为了一己私利,绝不能代表百姓心声。”

这时,一位年迈的老臣颤颤巍巍地走出队列,他是三朝元老礼部尚书赵康。赵康拱手说道:“陛下,老臣辅佐三朝,历经风雨,深知稳定的重要性。如今新政推行,朝中争论不断,民间也人心惶惶。老臣恳请陛下,暂缓新政,以稳朝纲。”

李轩看着赵康,心中敬重这位老臣的忠诚与资历,但新政关乎大唐未来,绝不能轻易妥协。他和声说道:“赵尚书,朕明白您的担忧,也敬重您的忠诚。可如今大唐面临的形势,已不容我们按部就班。旧制度的弊端日益凸显,若不改革,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稳定固然重要,但固步自封换来的稳定,只是短暂的。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

王崇见李轩依旧不为所动,心中恼怒,再次发难:“陛下,您一意孤行推行新政,是否是受了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的蛊惑?张博大人虽是饱学之士,可毕竟年轻,缺乏治国理政的经验。陛下若被其误导,后果不堪设想。”

李轩闻言,心中大怒,却强压怒火,冷冷地看着王崇:“宰相,张博大人一心为国,提出的诸多建议皆是为了大唐的繁荣。你身为宰相,不思如何辅佐朕治理国家,却在这里无端揣测、恶意中伤,是何居心?”

王崇脸色微变,却仍强硬地说:“老臣一心为大唐,绝无恶意。只是新政之事,关乎国本,不得不谨慎。”

李轩目光扫视朝堂,大声说道:“众爱卿,新政推行,是朕深思熟虑后的决定。朕并非盲目行事,每一项政策都经过反复论证。改革之路,本就艰难,会遇到各种阻力和质疑,但朕相信,只要我们目标一致,以大唐和百姓的利益为重,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那些为了一己私利,阻碍新政推行的人,朕绝不姑息!”

李轩的话掷地有声,朝堂上顿时安静下来。一些原本摇摆不定的大臣,被李轩的坚定和智慧所打动,心中对新政的疑虑也渐渐消散。

退朝后,李轩回到御书房,疲惫地坐下。他深知,与保守势力的这场斗争还远未结束,王崇等人必定不会善罢甘休。但他心中也更加坚定,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他都要将新政推行下去,为大唐开辟一条繁荣昌盛的道路。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轩一边继续推进新政,加强对新政实施地区的监管,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一边着手调查王崇等人暗中抵制新政的证据,准备在合适的时机给予他们有力的回击 。在这波谲云诡的朝堂斗争中,李轩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一步一步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