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它小说 > 重生70:大搞集体生产,打造天下第一村 > 第十二章 长姐如母

第十二章 长姐如母(1/2)

目录

李天明可不是去偷坟掘墓,他也没那么大的胆子,再者说,人家在地底下安安稳稳地睡了几百上千年,他过去给刨出来,那叫缺德。

上辈子,那座辽代古墓刚被发现的时候,来的专家曾在距离古墓不远处发现过有被挖掘的痕迹,当时还认为已经被人盗过了。

随即便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等后来墓室被清理干净,这才发现,被挖过的地方和古墓根本不是一回事。

但是在那处被挖过的地方下面,考古队曾发现了一些辽代的铜钱,后来村里的大喇叭连着广播了好几天,海城电视台还曾报道过,希望有捡到古钱币的人能及时上交。

只是一直没得到过响应。

村里的不少年轻人也曾上山去挖,但除了一些残破的瓦罐,还有碎瓷片,再也没发现别的东西。

至于马立志是不是靠着在山上捡到的东西发了家,那就不得而知了。

李天明现在也不过是去碰碰运气。

这会儿天还没大亮,村里已经有不少人起了,见李天明扛着锄头上山,也没人觉得好奇。

靠着山脚那一片是村里的自留地,各家各户吃的菜都靠着那点儿收成。

本来68年,上面来了新的政策,农村的自留地全部收归集体,但李家台子的村支部顶住了压力,默许了村民在集体的土地之外开荒。

循着记忆,李天明先找到了那座古墓的大致位置,一个残破灶君庙,说是庙,其实就是用几块青石板给灶王爷搭起来遮风挡雨的。

李天明小时候,还曾跟着奶奶一起上山烧过香,但等到时代洪流开启之后,就再也没有人敢来供奉了,就连里面的灶王爷也早被请出去,砸了个粉碎。

谁能想到,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会是墓道的入口。

要不是后来下大雨,一块巨石从山顶滚下来,正好砸踏了墓道,那位辽代的贵族夫妇可能永远不会被人打扰。

距离灶君庙十来米的地方,还摆着一个躺倒的石柱,看上面的花纹就知道有年头了。

后来就是在这里,考古专家发现了被挖掘的痕迹,一开始还误以为是个盗洞。

李天明俯身扒住石柱的边缘,两膀子一用力,将石柱挪到了一边。

抡起锄头开挖。

山上经过雨水长年累月的冲刷,土质非常松软,没一会儿就挖了一米深。

别说金银财宝了,就连后来挖出的辽代铜钱也没见着一个。

难道记错了?

眼瞅着天都亮了,大喇叭又在放“大海航行靠舵手”,等会儿还要出工,李天明赌气地又毁了一锄头。

咔嚓!

一声脆响。

李天明心头一颤,回过神赶紧趴在坑边,伸手扒开土,露出来的东西,让他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金饼!

居然是金饼!

拿起一个,用力在上面搓了搓,不知道在地下埋了多少年,依然泛着明亮的金属光泽。

上面还刻着很多花纹,好像是某种文字,却也认不得。

掂了掂,少说也得有二两多。

李天明没再继续挖,将金饼放回去,又把坑给填平了,搬着石柱放回原位。

看来传闻不假,上辈子马家就是靠着地底下的东西发了财。

就是不知道,马立志是怎么知道山上还埋着这玩意儿。

不过现在这些东西有主了。

马家还能不能和前世一样风光,那就不关李天明的事了。

扛着锄头下了山,李天明去自家的自留地拔了两颗白菜,分家的时候,自留地也在李学庆的见证下,分成了两份。

一共七分地,李天明兄妹四个分到了三分。

回到家,没等进门就看见东厢房的烟囱冒着烟。

正房屋的门敞着,听到动静,正在吃饭的李学成扭头看了眼,又迅速转了回去,只当没看见。

父子关系处成这样,放眼整个永河县也不多见。

“天亮!”

李天明招呼了一声,李天亮立刻从东厢房走了出来。

“哥!你咋才回来?”

昨天夜里,李天明出去之后,他一宿没睡,等到天光大亮也没等到李天明回来。

“你做的饭?”

“大姐来了!”

李天亮刚说完,大姐李翠从屋里走了出来。

再次见到大姐,李天明只觉得心头一阵酸涩,差点儿没忍住哭出来。

上辈子,乔凤云刚进门,就把他们兄弟姐妹五个赶了出来,那时候,李天明也不过14岁,要不是有大姐李翠照顾着家里,李蓉和小五都未必能活下来。

这个年代的农村,谁家死个孩子,那是常有的事。

还因为他们几个,大姐的婚事险些被耽搁了,一直到24岁才经大姑介绍,嫁给了宁固镇的盐场工人,可婚后过得并不好。

婆家嫌弃李翠是农村的,平时对她百般刁难,大姐夫刘明海放在以后就是个典型的妈宝男,什么都听他老娘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