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警钟长鸣(1/2)
“学庆叔!”
村支部大门口,李天明套好车,李翠也带着两个妹妹到了。
“大翠啥时候来的?”
“昨天早上,学庆叔,给村里添麻烦了!”
李学庆摆摆手:“这算个啥?”
说着,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了两块钱。
“听你三婶儿说又生了个小子,地里活太忙,也没顾得上去看看,正好你回来,这是叔的心意,拿着!”
李翠见状,连忙推辞。
“叔,不用,真不用。”
“啥不用,咋?往后不打算和叔走动了,快拿着!”
礼钱是早就备下的,不过李学庆实在不愿意登李翠婆家的门。
当年李翠结婚,作为本家的堂叔,又是村主任,李学庆夫妻两个也去宁固镇送亲。
可刘家太势利,尤其是李翠的婆婆,对待他们这些娘家人连个笑模样都没有,就好像他们是上门打秋风的穷亲戚。
要不是看在李学军的面子上,李学庆连饭都不想吃。
“那就谢谢学庆叔了!”
“谢啥,有空就带着孩子回来,天明,路上稳当着点儿,别太赶了。”
“知道!”
李天明说完,扶着李翠坐上了车,手中的鞭子一挥,上了路。
经过场院的时候,突然有人跑到了车前,幸亏李天明的反应快,技术好,及时将车止住了。
看清来人,李天明还有点儿意外。
“有事?”
宋晓雨被吓了一跳,也意识到自己刚刚行为太冒失,不禁红了脸。
“李同志,我……我刚才听人说,你要去宁固镇。”
“是啊!咋了?”
“能不能……能不能帮我寄一封信,我想和家里报个平安!”
说着从口袋里翻出一个信封,犹豫着不知道该不该递给李天明,毕竟人家还没答应呢。
“这有啥不行的!”
村里没有邮筒,县里的邮递员只有每个月的月底来一次,现在才10月中旬,如果要寄信的话,要么去永河县城,要么就去宁固镇。
“给我吧!”
“谢谢,谢谢你!”
宋晓雨连声道谢,把信递给了李天明,又朝着他鞠了一躬,这才返回知青组的队列中。
把信放好,李天明挥着鞭子,继续赶路。
从李家台子往宁固镇去的路,要比去县城好走,虽然都是土路,但不用翻山梁,早上7点半出发,还没10点就到了宁固镇。
虽然只是个镇子,但因为有国营的盐场,宁固镇甚至要比永河县还要繁华。
街道两旁理发店、照相馆、国营饭店、百货商店,甚至还有澡堂,一应设施俱全。
可也正是因为靠着资源吃饭,宁固镇未来并没能发展起来。
原先眼高于顶的人们到了新世纪,一个个的反倒被曾经他们瞧不起的农村人给比了下去。
赶着马车到了李翠婆家。
一个老太太抱着孩子,在门口和人唠嗑,看她的面相就不是个良善之人,三角眼、吊梢眉,一脸的横丝肉,说话的嗓门儿也奇高。
正是李翠的婆婆。
“我们家老二要不是个头矮点儿,哪能娶个农村的,再怎么说也是国企的正式工人。”
这话摆明了就是给李翠听的。
把孩子丢在家里,自己跑回娘家,从昨天到现在,老太婆不知道骂了多少回。
马车已经到了跟前,只要眼不瞎就该瞧见了。
啪!
李天明手中的鞭子用力一挥,一声炸响,将那老太婆的嘴给堵住了。
“哟!他大舅来啦,你看,我也没去街口迎迎。”
看着那张皮笑肉不笑的脸,李天明就觉得反胃。
嘴上说着漂亮话,屁股都没挪一下。
“当不起,别再把您老的腰给闪了。”
对待这种人,李天明也没必要客气,拉好闸,扶着李翠下了车。
“姐!菜搁哪?”
家里也没什么可带的,今天一大早,李天明去自留地里摘了两口袋白菜。
“大舅!”
一个小女孩儿从院子里跑了出来,看见李天明就抱住了他的腿。
这是李翠的大女儿雯雯,从小就跟他这个舅舅亲。
李天明伸手,怜爱的在雯雯脑袋上摸了摸。
上辈子,这孩子因为托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从小就不受重视,也就是李翠还知道护着闺女,在刘明海和他老娘的眼里,这闺女就好像不存在似的。
好在雯雯这孩子争气,一路撵着劲的学,考上了海城医科大学,毕业之后,又考到了京城一所大学读研究生。
年老的刘明海有事没事的就吹自己的闺女多厉害,可他却忘了,雯雯上大学的时候,连生活费都是李天明这个舅舅出的。
“雯雯,看这是什么?”
李天明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草纸包,隔着一层都能闻见肉香味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