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大伯一家(1/2)
上辈子,宋晓雨最后嫁给了李天明的一个本家兄弟,具体哪一年,他不记得了。
只是嫁的人在李天明的同辈兄弟当中,算得上最不着调的一个。
整日里不务正业,上工也是三天打鱼,两天筛网,时不时的还跑出去几个月,谁也不知道他去干啥,只是回来的时候,每每都是一副狼狈样。
等结了婚,非但没有收心,还变本加厉,家里家外全指望着宋晓雨一个人忙活。
时代洪流结束,别的知青陆陆续续的返城,唯独宋晓雨因为结了婚,在李家台子落了户,不符合返城政策,一直到八十年代末,才带着一家人回了海城。
自那以后,李天明就再没听说过宋晓雨的消息,他那个本家兄弟也再没回过村里,就连清明节上坟,都不曾给他父母的坟头添过一捧土。
现在看来,宋晓雨即便是回了城,日子恐怕也不好过。
冷心冷性的兄嫂,事不关己的亲妈,还有那不着调的丈夫,李天明想想都替她糟心。
算了!
别人家的事,也轮不到李天明操心,还是先顾着自己吧。
钢铁厂的职工宿舍区距离清水东里不算远,天色傍黑的时候,李天明终于在宿舍区的大门口等到了下班的大伯母严巧珍。
“大娘!”
严巧珍打量着李天明,好半晌才认出来。
“是天明吧,哎呦,这才几年没见,都……都长这么大了!”
严巧珍是海城市人,嫁给李学军后,年轻时也回过李家台子,后来孩子多了,脱不开身,之前李天明结婚,她因为要照顾瘫痪在床的老母亲就没一起回去。
“你这是……”
“有点儿事找大伯帮忙!”
这年头,绝大多数的城里人最怕的就是乡下老家来人,每次只要有人来,都得管吃管住,还得搭钱,最后也就能落下一句“好”。
可严巧珍的性子好,李学军老家来人从来没烦过,都是好吃好喝好招待。
旁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本家侄子。
“走,跟大娘回家!”
严巧珍上前拉住了李天明的手。
“正巧今天买着肉了,到家大娘做红烧肉给你吃!”
“大娘,您上车!”
“好嘞,省几步道!”
说着也不嫌弃,坐上了马车。
“天明,你这车上拉的都是什么啊?”
“有给村里拉的盐,还给您送点儿白菜,都是家里自留地种的。”
“嗐!带这个干啥?大娘这里什么都不缺,你要是真有心,有空常来家里看看就行!”
钢铁厂职工宿舍都是三层小楼,仿苏的建筑风格,李学军的家在最里面。
马车停在楼下,有不少正在洗洗涮涮的妇女见严巧珍坐着马车回来,都好奇的询问。
“这是我婆家的侄子天明,来城里看我和他大伯的。”
说着,又要拉着李天明上楼。
“大娘,这菜……”
“等着,我去拿钥匙!”
严巧珍说完,小跑着上了楼,看得出,也是个风风火火的性子。
宿舍楼前面的区域,原本是空着的,现在都被家家户户给占了,各自盖了个储物间。
把三十几颗大白菜搬下车,周围的邻居看着不禁眼热。
这白菜虽然便宜,可是这年头,城里人吃菜也不容易,物资供应并不充足,有的时候,明明有定额,可就是买不上。
等到冬储的时候,每家最多能买到定量的三分之二就不错了。
好些人都在乡下有亲戚,可从来没有哪个能给他们送东西的。
卸完了白菜,李天明又从车上抱下来一小袋盐。
“大娘,这个给您留着腌菜用,可千万别炒菜,都是粗盐!”
每回去盐厂,那边都会多给一点儿。
对城里人而言,盐和菜同样重要,尤其是粗盐,天快冷了,每家每户都要腌咸菜备着过冬。
用精盐舍不得,可是粗盐都是供给农村和国营酱菜厂的,他们根本没地方买。
“你这孩子,行,我就不跟你客气了!”
娘俩说着话上了楼,邻居们看着,红眼病都要犯了。
凭啥他们家的亲戚上门都是来打秋风,老李家的亲戚又是送菜,又是送盐的。
李学军家住二楼,原本是两室一厅的格局,现在客厅又被隔成了两个房间,只留下一个小小的空间用来吃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