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它小说 > 重生70:大搞集体生产,打造天下第一村 > 第八章 宋晓雨

第八章 宋晓雨(1/2)

目录

“我们走在大路上,高举红旗向太阳,教员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洪流不可阻挡,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

金利抱着胳膊靠在车旁,撇了下嘴:“还挺美,等过两天摸着镰刀,一个个的就欢实不起来了!”

他的话,引得其他村来接知青的乡亲们一阵大笑。

最早一批知青来的时候,还是很受欢迎的,毕竟十七八岁的年纪,放在农村人眼里,那可都是壮劳力。

可没过俩月,一个个的全都原形毕露了,除了村里组织政治学习的时候,口号喊得震天响,屁用也顶不上。

而且,有些知青的手脚还不干净,村里丢只鸡,少条狗,总跑不了这些城里人。

时间长了,对知青自然是越来越不待见。

“叔!村里都好几年没来知青了,今年这是咋了?”

“还能咋,上面硬分派的呗,姥姥的,一帮吃闲饭的玩意儿,还受教育呢,都特么是大爷,得让咱伺候着。”

这时候,另一个村子来接知青的人,搭了一句:“捡便宜吧,今年分派到你们李家台子的,好歹是秋收前,去年分给我们村几个,都是过来猫冬的。”

金利和李天明听了也不禁咋舌。

上面分派知青的时候,也不知道考虑一下农村的实际情况。

秋收结束才把人分下来,村里还得用集体的粮食养一冬,谁心里能没有怨气。

今年赶上秋收,先别管能不能干点儿啥,可好歹也得让这些知青出把力。

“走,先吃饭!”

金利招呼着李天明,俩人一起进了公社对面的国营食堂。

四个馒头,一碗白菜炖粉条。

这就是外出公干的好处,走村里的公账,能吃得上细粮。

“吃啊!看着干啥?”

金利已经拿起了馒头,一口咬下去了四分之一。

李天明犹豫着掰了半个,下午还要赶路,肚子里没食可不行。

金利一看,立刻猜到是怎么回事。

“同志,再拿六个馒头!”

“叔!咱们俩人吃不了。”

“谁说是咱俩吃的,带回去给小蓉和小五。”

金利说着,又找服务员要了张草纸,把六个馒头包上,放在了李天明面前。

“放心,村里没人说闲话!”

李天明犹豫着,最后还是接受了这份好意,在没有赚到第一桶金之前,人也高尚不起来。

把馒头装进挎包,俩人风卷残云,片刻的工夫吃了个干净。

“走吧!还得接那些大爷大奶奶呢!”

金利点上根烟,又递给了李天明一根。

爷俩离开饭店,公社门口的马车已经少了好几辆。

院子里还有三十多个知青在等着点名。

李天明看了一眼,也没在意。

这些如今立志要扎根农村一辈子的知青,再过几年,都会想尽办法逃回城里。

金利和县知青办的人打了个招呼,很快就轮到了李家台子。

“宋晓雨……”

听到这个名字,李天明微微一怔,要是没记错的话,她也是分到李家台子的知青。

之所以能记住,是因为宋晓雨是李家台子众多女知青当中,唯一一个嫁给了村里人的。

她嫁的人在村里也很出名,是李天明的本家兄弟,同辈中最不着调的一个。

后来别的知青陆陆续续地返城,宋晓雨因为结了婚,不符合返城的政策,一直在村里生活到了80年代末,两口子才找关系回到了海城。

在李天明的记忆中,宋晓雨一直都是个沉默寡言的模样,受了欺负也不会吭声。

“天明,愣着干啥,搭把手。”

“哦!来啦!”

李天明答应一声,走过去一把拎起地上的行李。

“嘿!轻着点儿,摔坏了你赔得起嘛!”

李天明的脚步一顿,扭头看向正抬手指着他的那个男知青。

记忆中已经没有这个人的名字了,但那张脸却有些印象。

某次县革委会来村里检查工作的时候,李学庆为了应付差事,照例让地主李老六上台挨批斗,就是这个人,冲上去抽了李老六两个大嘴巴。

论起来,李老六还是李天明的爷爷辈,虽然成分是地主,可解放前也没干过啥缺德事,时代洪流开启之前,每次在村里遇上,老头儿都会笑呵呵地给孩子们分糖吃。

因为那次的事,李天明叫上了几个兄弟,半夜闯进知青点,把这人给狠揍了一顿。

“说你呢,看什么看!”

话没说完,就被李天明甩过来的行李砸在了身上。

“你这人……”

对上李天明凶狠的目光,张青森还是选择了闭嘴。

“小同志,别这么大火气,友好一点儿!”

知青办的人看了个满眼,也懒得管这事,都是乡党,说不定还沾亲带故的,谁会为了外人出头。

李天明没说话,又去拿了其他人的行李装上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