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清末1895看观你好 > 3书局,翻译,心路

3书局,翻译,心路(1/1)

目录

失败的多了难免使人消沉,虽然三人少不了苦中作乐,相互激励,但现实环境确实不容他们这些异类。

三日不温,手艺生,不能一直空转,京中五月以来康有为的译书局,一直在京中达贵中散发书刊,讲些西方见闻,都是些粗浅的东西,在权贵中投文扬名以求赏识,本就是常事,康此科虽然中了进士,但刚开始做官,位置太低是很难用的上他们的,所以并不太被三人看重,因中了进士又提昌变法,所以李国道前去拜访过,但错过了也没法子。这刊一般人还看个新奇,可三人是留日归来,真见过的,难免觉得无趣,本不在意,此时想先找个切合些专业的差事,陈克是外国文史,英语法语不在话下,李国道法律,英语也是精熟,就是苏进工科专业,但日语也是没得说啊,翻译些英译日的书不在话下。

这日三人到啦译书局,和接待谈了来意,待知三人都是留日多年的饱学之士,通报了主事之人出来接待,上茶闲谈,对方是康有为弟子,康有为在老家有弟子一百多人,此人名叫谢温,聪慧过人不到三十就考了举人,和康一起进京赶考,但这科没中,也就在此处一边温书,一点帮忙。

知道三人不是传统读书人,没考过秀才,有些事也对三人直言而对,也没有一些有功名的读书人那种倨傲,令三人颇有好感,原来书局创刊半年,本就是为了结社,康有为,多读书史,出生理学世家,(父亲相当于是做过不少市级的教育局长?)自期甚高(有亲戚做省长的,关系网很厉害),提倡变法,成一代名臣,趋炎附势之辈挺多,但你们毕竟不是走科举路的(不缺传统读书人),书局就是储备人才,以壮声势,工钱不多,如果真有才,后面可以进书会(此时一种组织形式,小型天地会?),结交会中英才,会中不少世家子弟,未来可期。有时间了可以介绍前去拜访。

太高端了,三人还有什么说的,对方还愿意结交,约好日子就来。

听着挺好,书局就是小作坊,发行不大,有门路买来外国的书,各个国家的都有,工作就是翻译一些国外书籍见闻,编辑有人负责,也另外有几个翻译,科班就两个,还有几个野路子。

此时翻译,非常困难,东西方社会活动不同,不相通的地方很多,如果没了解过,不能想像对方的生活,你是无法写下你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的。鸦片战争后,交流增多,但不成体系,非常凌乱,个人理解偏差大,西方个人可以用自己的封建史,去理解,一个活在封建时代的人,在东方如何去理解工业社会?好翻译可以贴近对方的语境,知道对方从何来到哪去?为什么。完全了解对方,这个时代中国谁做的到?留洋的人做翻译,对没去过工业社会 的人是可以做到降维打击的,前提是理解工业社会。

留学的科班学长,调侃我们遇到好时候啦,清朝战败,所有清醒的人,都意识到要学习西法,帝师翁同龢,对主张变法的强学会,发行的《万国见闻》介绍西方大为支持,所以这次来自荐的三人才都会被留下,以后要加刊,我们就有些忙不过来了。看的出来蹉跎岁月,为一个译书郎,这次被帝师赞赏,也许未来可期,有些振奋,也感染了我们。会者不难,大家上手很快,量也不大。慢慢有安定之感。

不久变更刊名为《中外纪闻》,两日一刊,上书阁抄,新闻和翻译的外国有用之书。

书馆中的几人,将新刊翻阅,外国翻译部分,书中的注释不足,因为有专业书籍部分,有很多专业名词,没有注释,非专业人士是看不懂的,但本来就是科普书刊,实在说不过去,书馆是编辑负责,翻译不足,要相互协调才好,怎么能这样敷衍?或者招人,或者改变内容,总要解决才是,奈何几次反映都无变动。

三人请谢温转达,却一直没有回应,只托说师傅未回,无人做主,让人窝火,却也无奈。一来二去也结识了些学会中的朋友,只是都是传统读书人,说起西学,好像什么都知道一点,细问却也是什么都不知道。谈起康来,宣传的主张目标是天下大同,很好,怎么实现?什么举措?对农民好点减税,对商人好点减税,让官员好点,敬业点,廉洁点,怎么好像都是中国传统政治内容?喊来喊去只有口号,句句都是变法,句句都是西法,但看不到变法的具体内容,内里也没有西法。西学博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也两百多年了,是门大学问,也许是这个会员,水平低,代表不了学会水平,但不禁让几人怀疑起康的水平。

张克留日,学文史,日本近代改革不少人还活着,细细的去了解过,维新改革前就有长达十几年的海外学习经验,合理理论架构,是有操盘手的,在政府中央把握方向。怎么国内这些人像草台班子?学几十年儒学,要考试当官,国家败了,风潮一起,就拿着半桶水的风闻,就说自己知道西学?在1872年,不就公派留学生,赴美了吗?这些学长呢?自己也是家里听说有这事,后来才被送到日本去留学的。个人嘛,回来没着落正常,官派学生呢?没回来?

此时消息不便,有些事不向相关人打听,旁人根本不知。原来公派留学,专门挑选的孩子,此时人均寿命不高,要学习语言,从基础学起,学业繁重,孩子单纯,接触学习更合适,还有一起去的成年人,作为监护人,向国内负责,因为报告孩子在美国信教,美国历史书上写着新教先驱立国,十九世纪宗教氛围浓重,此时在美国信教很正常,但国内不理解,命令回国,于是共94名学生于1881年被召回,但原定求学计划是15年,只进行了9年就被召回,去掉语言,基础性常识教育时间,现代一个合格的中学生水平,不算学前教育,基础语言精通,都要教育9年。成果可想而知,所以回国考查水平后,去除归乡者,其余优者做官,再有到官办制造局等岗位,没有感觉可以主持变法大事者,也合理。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啦,原来一直以为自己上面还有高个子顶着,原来自己可能就是个子最高者了吗?学习文史七年,不做老学究,靠着6岁开蒙,早慧,长辈言传身教,读史,读传,观先人以求明智,十四岁,赴日以来,也算勤勉,读完西方史,看光鲜,找阴暗,看机遇,看危机,看国家兴衰。也就是有日本前辈努力过了,有些提纯,总结,心得。中日毕竟文化贴近,站别人的肩膀才窥见一些真东西。日本是实践过的,西方藏的东西,也漏了些出来。

心路忐忑不为人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