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有时候,反对,也是一种配合(2/2)
比如这宜城伯府,非要比汾阳王府多一亩才肯罢休,当然皇帝没能得逞,因为能拦得住陛下的只有张居正,这是普遍认同的,张居正真的能拦得住,最后宜城伯府就只有八百亩,没让陛下奇怪的胜负欲得逞。
这八百亩地主要是山林,其实住的地方,不过三十多亩,就这,就够张居正把他家人全部接过去住了。
郭子仪的汾阳王府之所以要建1450亩地,目的是为了把自己全家全族全都接到京师来,这样让全家全族都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让皇帝放心,不要耽误郭子仪重整大唐山河。
郭子仪做到了,但是并没有完全做到重整山河,因为他死后,畏惧他的那些藩镇就开始造反了。
郭子仪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已经能把自己做的事儿做尽了,而且大唐的皇帝也猜忌郭子仪,却不敢动手,让郭子仪不能竭尽全力的施为。
而张居正的宜城伯府,营建的目的是完全相同的,把自己全家老小都放在皇帝面前,让皇帝安心,也让天下安心。
郭子仪是世家大族,张居正老爹不过是个生员,家里有个千户的世袭职位,也没能承袭,所以真的不需要那么大。
万士和从两个方面,堵死了所有人的话,这宜城伯府就开始建立了。
宜城伯府在西山,那里的地和西城的地,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所以,王崇古才意外,这王锡爵,哪来的银子建庄园,在老家建一个园林也就罢了,在京师居然还有十亩地!
王崇古现在是晋党党魁,暂时还住在自己家,但是全晋会馆,也拢共八十亩,还是多年营造,私宅的面积也不到十亩地而已。
“贪来的。”王谦摇了摇头说道:“他不是掌国子监事吗?那就是个大银矿啊。”
国子监,大明最高学府,作为掌国子监事,王锡爵利用职务之便,稍微松松手就是海量的银子入手,所以王锡爵十分反感张居正,因为张居正整饬学政,搞得王锡爵拿银子都拿的心惊胆战,拿的不顺遂。
作为掌国子监事,拿钱的路子实在是太多了,王崇古一时间都数不全,比如这国子监的饭堂、比如这国子监的采买、比如这国子监的入学、比如这国子监拜师、比如这国子监乡试如此种种,甚至不需要专门运作。
在大明,权力本身就是一种比金银更加宝贵的财富。
张居正搞吏治,搞着搞着,皇帝就开始拿起了海瑞这把神剑,开始反贪,更是直接伤害到了王锡爵的切身利益。
你张居正收受武将贿赂,我王锡爵拿点怎么了!
“咎由自取啊。”王崇古摇了摇头,之前他出狱的时候,就点了王锡爵两句,他那个南郊园的大园林,在天牢的王崇古都听闻了其奢靡,王锡爵不为所动,感情不是不知道不能建,是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王谦其实没说完,就只是贪腐事,王锡爵顶多就是一个罢免归乡的程度,但是王锡爵最大的问题,还要细心查办才是。
“其实陛下给过王锡爵机会。”王谦面色复杂的说道:“但是王锡爵自己没抓住,咱们父子在天牢的时候,因为传言甚广,陛下因为南郊园之事,召见过王锡爵,以徐阶金泽园为例,训诫王锡爵。”
“如果那时候王锡爵上奏请罪,并且把那些个银子交出去,其实陛下也不会继续追究了。”
“陛下虽然嗜杀、暴戾、喜怒无常,但陛下是个好人啊,还是念在其国之元气大臣,不愿意直接撕破脸,但是王锡爵有点给脸不要脸了。”
陛下这个处置的方法像谁?像张居正。
当初吴百朋检举了王崇古、马芳等人在宣大长城鼎建大案,张居正打出了一连串的组合拳,差点直接把王崇古给打死,但最后张居正给了王崇古一个机会,让他回西北去。
王崇古忍不住的打了个寒颤,自己回宣府堵宣大长城鼎建的窟窿,似乎就是他这一生唯一转变的机会,他抓住了,但王锡爵,似乎没有抓住。
“给他机会他不中用啊!”王崇古颇为庆幸,自己当初回到宣大,因为畏惧张居正的手段,把宣大鼎建的窟窿堵了,否则现在自己坟头的草都两丈高了,不对,有没有坟头还两说,说不定会被挂到通惠河畔,成为千古悬尸罪人。
悬尸罪人,就是通惠河畔那一个个的阴结虏人被斩首的罪人。
“老爹在关键时刻,还是清醒了,哎呀呀,取两瓶地瓜烧来,咱们爷俩喝一杯,今天高兴!”王崇古心情极好,他终于把自己为何被宽宥的脉络梳理清楚了。
皇帝和张居正已经无数次强调过,救王崇古的是王崇古本人,只是王崇古之前一直没想明白,今天才理顺了,事关生死大事,哪有那么容易看破重重迷雾,看清楚事情的本质?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地瓜烧?”王谦有些疑惑,有这种酒吗?
“就是陛下赐的万历元年的国窖,陛下把那个酒叫地瓜烧。”王崇古解释清楚了地瓜烧是什么,地瓜烧是陛下对国窖的口头的描述,知道的人并不多,多数人叫它国窖。
次日海瑞一封弹劾的奏疏,直接把整个京师都要炸穿了。
张四维被查处时是正三品的掌詹事府事,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张四维为陛下所不喜,并没有什么权力,张四维这个正三品虚得很,称不上元气大臣。
但是王锡爵是真正的正三品元气大臣,也是万历以来,举办最高官职的实权人物,而且都察院证据确凿,容不得王锡爵狡辩,举办的奏疏一入内阁,天蒙蒙亮,还没开始廷议之前,王锡爵就被缇帅赵梦祐给带走了。
皇帝早就知道了都察院在查王锡爵,这就是走个流程,流程非常的重要,由都察院总宪主持都察院查处,上奏弹劾,奏疏入阁,阁臣贴浮票,司礼监批红,皇帝勾稽批阅落印,是完整的办案流程。
朱翊钧从来没有过不讲流程的杀人,即便是他跑去诗社,亲手把陈友仁给夺了,也是走完了完整的流程。
一个很守规矩,但是十分离经叛道的皇帝,这就是朝臣无从下手的地方,皇帝办案,实在是有点无懈可击,把事情都做在了前面,连说情都得小心翼翼。
“王锡爵最大的问题是,通倭。”海瑞开口,直接点出了正题,说明了王锡爵的罪名,不是贪腐那么简单,而是通倭,而且不是间接,是直接的和倭国的大名岛津义久,有联系,而且联系极为频繁和密切。
岛津义久对琉球垂涎已久,而琉球王国的国王多次请求大明援护一二,都被王锡爵给阻拦了,这就是最近查明的通倭嫌疑,琉球是大明的藩国之一,在王锡爵看来,藩国和藩国之间的冲突,大明不应该过多的干涉,这是一种政治主张,关起门来过好自己日子得了,大明那么多问题,参与到藩国之间的冲突,对大明没有什么好处。
这种主张没有错,但是朝廷已经确定了要干涉琉球越来越严重的倭患,王锡爵依然阻拦琉球使者的求援,就是立场问题了。
“王锡爵通倭,这个罪名其实是有待商榷的。”朱翊钧作为裁判,还是不认为王锡爵有出卖大明利益的地方,大明水师此时的实力,仍然没有将琉球倭寇荡平的实力,主要任务仍然是大明海防。
王锡爵是一个朝中实权大臣,不愿意大明过多的参与到藩国之争中,慷慨大明国力,资助外藩,宁予外寇不予家奴这种事,在王锡爵看来,不是什么好事,大明在琉球当然有自己的利益,但是琉球三岛上是倭寇还是琉球人,对大明而言,没什么区别。
所以,这个通倭的罪名,朱翊钧看来,严格意义上不算通倭。
定罪要严谨,朱翊钧的确嗜杀,张四维及其同党728口,张居正离朝,二十六员京官伏诛,南衙缇帅骆秉良更是抄家无数,这里面又要处斩一批人。
可王锡爵通倭这个罪名,如果真的往通倭上靠,也未尝不可,毕竟王锡爵和岛津义久有直接联系,徐渭在长崎也确认过此事了。
那徐渭在长崎,人都到倭国了,算不算是通倭?
“臣不认同陛下所言。”万士和提出了反对,这个擅长骑墙,听到陛下风力就倒的墙头草,直接反对陛下所言,这是一种很少见的场面,以致于所有的廷臣都看向了万士和。
万太宰,什么时候这么勇了,居然敢反对皇帝!
“太宰详细说说。”朱翊钧看向了万士和,让他说明理由,小皇帝并没有因为万士和的反对,而恼羞成怒,而是询问万士和的意见,一有反对不问缘由就动怒,那这廷议还议什么?
“回禀陛下,臣以为王锡爵有通倭之实,因为这乔迁苏州太仓的太原王氏,世代海商,自两宋时,就开始出海,而往来倭国贩卖货物,倭银无数,王锡爵有通倭之实,也有通倭之利,还请陛下明断。”万士和详细的阐明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王锡爵在阻拦琉球使者求援的过程中,没有得利,当然可以认定其没有通倭,是单纯的政治主张,除了张先生之过之外,其他的都能谈,王锡爵的立场也有道理。
可是王锡爵家中世代海贸,从中获利,那就不是单纯的政治主张,而是为谋求私利了,就要认定他是通倭。
这就是万士和陈述的理由,在定性这块,万士和有自己一套礼法的标准。
“万太宰果然是元气大臣,倒是朕想的少了。”朱翊钧眼前一亮,万士和又一次让朱翊钧刮目相看,这个老万,这种评断方式,非常的合理,利益可以判断立场。
朱翊钧不是不懂,但是他要做足了姿态,元气大臣需要皇帝的庇佑,朱翊钧做了这个姿态,如果没人反对,王锡爵通倭这件事,说不定就这么模糊处理了。
但是万士和讲明白了,该配合演出的时候不能视而不见,万士和和皇帝十分默契。
有时候,反对也是一种配合。
不仅如此,万士和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张居正离朝之后,陛下不是失去了庇佑而张牙舞爪、虚张声势的自保,陛下也是能听得下反对的意见,但是一定要言之有理才是。
“陛下,臣以为万太宰所言有理。”海瑞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之所以弹劾的主要罪名是通倭,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你有立场可以,但是你不能损公利肥私利,这不是立场了,这是谋求私利,是权力寻租,不是忠君体国、骨鲠正臣。
经过海瑞鉴定,王锡爵没有骨鲠正气。
“万太宰还是适合当大宗伯啊。”礼部尚书马自强,对万士和颇为佩服,万士和不是卑躬屈膝的谄媚之臣,他有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至于是不是配合,马自强拿不准,但是万士和在礼法这块的造诣,实在是让马自强佩服不已。
在礼法上,自己这个现任,还是不如前任。
“王锡爵有通倭之实,也有通倭之利,臣以为以通倭处置为宜。”王崇古表态,看向了吕调阳。
吕调阳在浮票上写上通倭二字,俯首说道:“陛下说的是。”
吕调阳看的明白,陛下就是在逢场作戏,真正的态度是通倭处置。
反对在欲拒还迎的时候,确实是一种配合。求月票,嗷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