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八章 狼真的来了,而且来势汹汹(2/2)
“兵部下章旧港总督张元勋,伺机而动,便宜行事。”
总督府是客兵和牙兵,都是总督府招募的客兵,然后以客兵为核心,招揽出海的水手、亡命、海寇等为牙兵,就是典型的分封制,大明水师主要还是部署在了五大腹地市舶司,所以,出击的就只能是张元勋了。
客兵和牙兵是不怕打仗的,就怕没仗打,没仗打就没缴获、没有赏银,甚至还有可能被解散。
至于张元勋什么时候配合黔国公府,对东吁来一记必杀,大明朝廷离得这么远,对情况了解太过于滞后,还不如交给前线。
“莽应里一定会后悔的。”曾省吾领了圣意,十分肯定的说道:“大明不找他麻烦就不错了,黔国公急等着证明自己镇守西南的必要。”
云南土司比四川、贵州、广西都要少许多,云南都是隶属于黔国公府的军屯卫所,但是大明开辟已两百年,黔国公府的作用,已经逐渐被忽略,反倒是巡抚时常上奏弹劾黔国公府兼并广众之事,黔国公府也需要一场大战,来证明自己的作用。
莽应里送上门了。
自从大明彻底退出了交趾,安南国复立之后,西南小国,一个个都觉得大明是个软柿子,谁都想捏一下试试。
大司徒王国光开口说道:“从山东、南衙等地的普查丁口来看,大明仍有超过八成的百姓处于赤贫,为穷民,家里田亩不足十亩,营生无计,无田可耕,即便是商贾聚集之市,百货灌输之地的松江府,穷民苦力肩挑背负,日觅数钱也只够衣食,别无余财。”
“一遇风霜雨雪,家中几口俱不食唯恐吃空,住冷巷只饮水,苦盼天晴。”
王国光这个话题太过于沉重了,以致于说完之后,大明廷臣们都许久没人说话,大明,八成以上的人是穷民赤贫,这还是山东、南衙,算是富庶之地了,若是在那些贫瘠的地方呢?
情况只会更加糜烂。
王国光的话里有个细节,是天气变化不能干活的时候,百姓家里是不吃饭的,只喝水祈求天晴,等到天放晴了,再给劳力吃饭,出门赚钱,申时行和王一鹗,践履之实的察闻,显然不是无稽之谈。
大明百姓仍然很苦。
“还有。”王国光知道这个话题的沉重,他有些犹豫。
大明新政已经推行了十年了,大明朝廷财用逐渐充盈了起来,而大明军也是节节胜利,拓土数千里不止,恢复了北平行都司、河套的全部领土,大明在辽东也开拓到了吉林,海外开辟了四大总督府。
新政有没有效果?有,显而易见的有。
王国光这话,反而刺穿了这种表面上的繁华,大明的情况,仍然是触目惊心,惨不忍睹,普查出的丁口,八成都生活困苦,这是朝廷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即便是到这里,王国光还没有停,他还有话要说。
“还有,乡野之间,超过九成八皆为穷民,反倒是城厢稍微好些。”王国光已经刺破了鲜花锦簇,也没有什么好忌惮的,接着刺破了谎言,乡野之间自给自足的假象,总有人将小农经济下的乡野描述为世外桃源般的安详,但其实并不安详,非常穷困。
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现象,在乡野之间,更加普遍,乡野的乡贤缙绅将所有人变成了穷人,成为了实质上的土皇帝。
朱翊钧看着廷臣们一言不发,开口说道:“还田,还是得做,不做不行。”
大明其实有办法解决,历史早就给出了答案,每一次的王朝轮回,都是生产之劳的再次分配。
张居正拿出了还田疏,但他不是很赞同,王崇古反对,但他还是执行了一部分,借着船引,收拢了一批土地,廷臣们也是普遍反对,而王国光说的这些事,到头来,就只有一个办法缓解这个矛盾,改变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再分配。
王崇古看廷臣们无人应答,又骂了两句张居正过于狡诈,事情他在做,陛下说起,只有他来回答了,王崇古硬着头皮开口说道:“陛下,天下疲惫,但仍然以营造十王城,迁藩入京,以工兵团营为根骨,为官厂团造为血肉,以点散面为宜,动作大了,恐致天下沸反。”
“受苦的还是百姓,陛下本意解生灵倒悬之困,若是战祸四起,恐还田法也没什么效果了。”
“嗯。”朱翊钧点了点头,算是认同了王崇古的说法。
治大国,越急越糟,没点长久规划,好意思说自己的是天朝上国?还田自然要搞,但也是一点点的搞,步子大了一定扯到裤裆。
廷议总是鼓噪无聊的,大明潞王殿下自大婚后,就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了,朱翊钧还是磨坊里的驴,朝堂的每一个决策,都要朱翊钧亲自下印,做什么都要三思而后行,需要慎重对待。
户部奏闻了大明各地普查丁口的进度,经过操戈索契这事一闹,普查丁口的速度在加快;而刑部奏闻了三件疑难案件,都是比较典型的事例,会影响到大明会典的修纂;礼部上了新一卷的海外番国志书,而高启愚将自己在泰西的经历,写成了《遣西心影录》记录了泰西的光怪陆离;
兵部工部联名上奏了绥远驰道的修建进度,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甚至很多地方进度超过了预期,工程款到位,工程的速度自然跟得上,十王城已经完成了清理平整,地基已经挖掘,各官厂协调完成,砖石土木开始转运。
吏部和都察院上了一份名单,朝阳门外的快活碑林,又多了十七块碑文,这一次出事的京堂都察院的御史,上一次写满了京堂御史外室的故事集妖书,终究是将十七位贪官给点了,他们的事迹会留在碑文上。
快活碑林,现在都成了一个景点,入京的学子,各个都要去里面观摩一圈,因为会试有可能会考到,算是收集素材了。
都察院的御史们苦苦哀求,陛下别让他们挑水了,士大夫的脸面都丢尽了,被人指指点点,朱翊钧不为所动,只说,不想干可以致仕回家,官帽一脱,官印一放就可以走了。
折腾都察院的御史,不是朱翊钧恶趣味在作怪,而是为了让他们接点地气,别整日里袖手谈心性,干点正事,作为大明重要的纠错力量,这么下去,成何体统?
“昨日松江巡抚申时行奏闻,游龙号的主体已经完成,定于八月十五日下海,而后进行两个月的航测,十月十五日左右和大明水师一道至天津卫,接受陛下阅视。”工部尚书汪道昆汇报了一个振奋的消息,大明的快速帆船,已经可以下水了!
只是战船飞云号,下水还早,甚至还有可能延期,遇到了工程难点需要克服。
“好!”朱翊钧笑着说道:“不急不急,慢工出细活,急功近利不可取,工期已经提前一年了,朕可以等到明年夏天,朕只希望快速帆船能成为大明海贸的强大助力。”
更快、更多的货物在大洋之间穿梭,大明的小农经济蜕变为商品经济的速度也就越快,乡野之间九成八的赤贫现状才能改变。
十六匹的蒸汽机,其实可以讲一个故事,快速帆船也可以讲一个故事,朱翊钧真的存心在交易行收割,这就两个故事了,哪怕是势要豪右能挺得过这两把巨大的镰刀?恐怕很难。
但朱翊钧没有讲,不讲的原因,不是他心善,是他不想交易行向人性之恶的鸿沟滑落。
王崇古汇报了下工兵团营三级学堂的建设,已经在各个工兵团营铺开,但教育始终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短期内看不出太多的成果来,现在唯一解决的问题就是,大明许许多多的读书人,终于不用以抄书为生了,至少去教读书写字,也能混口饭吃。
十六匹蒸汽机的小规模量产的消息公布后,绥远驰道的票证价格上涨了许多,王谦从一开始就看好驰道,将自己所有的银子都投入到了驰道之中,现在卖出,王谦将获利20%以上,但是王谦还是持有,而不是卖出。
廷议之后,朱翊钧看完了新修的海外番国志,这一卷写的是英格兰,里面对英格兰的描述是急转而下的。
本来礼部对于英格兰人的评价不算低,因为去年完成了全球航海,这种行为是值得肯定的,这是勇敢,是探索,但随着英格兰女王颁布的私掠许可证政策,大明礼部对英格兰人的评价急转而下,已经和倭国一个等级了,并且批评了英格兰人对苏格兰人的残忍压迫。
大明礼部之前怀疑是西班牙特使在故意说英格兰的坏话,一直等到英格兰特使乔治,洋洋自得的肯定了私掠许可证是种天才发明之后,礼部才最终修订了这一卷的海外番国志。
鼓励海寇的都是,人间之屑。
大明是传统陆权大国,又因为倭寇祸乱东南,对海寇是极度厌恶,英格兰人鼓励海寇,那就和大明渐行渐远了。
“御史言官还没人来伏阙吗?”朱翊钧收好了海外番国志,好奇的问道。
上街挑水已经如此有辱斯文了,嘉靖朝动不动就伏阙的言官们,这都闹了这么久,还没人来伏阙。
冯保笑着说道:“陛下在这等着呢,他们不敢来。”
嘉靖朝敢那么闹,是因为道爷手里没刀子,尤其是在缇帅陆炳薨逝后,道爷就更拿那些伏阙的言官无计可施了,现在不敢这么闹,是知道闹了就出大事儿,陛下心心念念呢。
朱翊钧甩了甩袖子,摇头说道:“无趣。”
“上街挑水,总比去绥远吃沙子强。”冯保对贱儒们的心态还是非常了解的。
还是不值当,那会儿伏阙,闹得越大越好,名声越大,升官越快,只要能捞到廷杖,就是平步青云,现在考成法都推行十年了,陛下的廷杖可是真的会打死人的。
朱翊钧去了北大营操阅军马,把沉浸在温柔乡里的潞王也拉到了北大营,这么沉湎下去,难保年纪轻轻的潞王,就身体亏空了,朱翊镠非常配合的挥汗如雨,好好的出了一把汗。
“走跟朕看个热闹去。”朱翊钧盥洗之后,准备带着朱翊镠瞧瞧热闹去。
“什么热闹?”朱翊镠好奇的问道。
朱翊钧整理了一下衣服说道:“林辅成和一个叫顾公燮的人,最近在杂报上吵的热火朝天,两人约了今天在太白楼聚谈。”
“不去,看措大吵架有什么好看的?还不如在校场看人角力。”朱翊镠把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一样,也不知道陛下为何喜欢看读书人吵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