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八章 上海是上海,浦东是浦东(1/2)
权力从来都只会对权力的来源负责,而松江巡抚申时行和上海知县姚光启,他们的权力来源,从来不是地方的士绅豪强,而是来自于朝廷,所以,申时行和姚光启这些天上人,做起事来,就只会对朝廷的政令进行负责。
永乐年间,以礼部左侍郎胡濙为首的巡抚天下的制度开始建立,当然总有人说胡濙是四处去找建文君朱允炆了,一个在皇帝位上都斗不过朱棣的失败者,朱棣何必对他在意?
永乐年间,包括尚书蹇义等26人在内巡抚天下,其目的就只有一个:巡行天下,安抚军民。
在洪熙年间巡抚以事为主,比如巡盐、巡河、巡关等,事毕即罢,临时派遣并不常设。
至景泰三年,巡抚规制终于完全确定,自此之后,巡抚这个以侍郎或副都御史巡视天下的巡视官,就成为了大明政治舞台上,朝廷和地方博弈时,极其重要的一个抓手。
申时行把袁慎给吊在了长杆上巡街,一方面是为了完成朝廷的政令,探索集体所有经济的可能性,而另一方面则是警告,警告松江府、南衙、江南等势要豪右,这就是对劳资矛盾不重视的结果,匠人们闹起饷来,朝廷的立场非常明确,一切以稳定为先。
游街的过程,完全由陈天德负责,陈天德带着几個衙役,吊着袁慎在上海整整巡了三趟,才意犹未尽的将袁慎放下,而申时行和姚光启二人边走边说,也跟了一路。
“决定了,明天接着游街!”陈天德颇为兴奋的说道,这个没有了世俗欲望的陈天德,本来一生唯一的志向就是灭倭,现在多了一个,吊着这些个欺压良善的势要豪右四处招摇过市。
“你愿意游街就游街吧,朝廷没有提走人犯之前,你还能游五六天的时间。”申时行稍微斟酌了一下,就同意了陈天德的想法,游街的效果蛮好的,因为申时行亲眼看到了百姓们的反应,没有鸡蛋、菜叶之类的东西,大多数百姓就恶狠狠的啐一口,怒骂两句。
在申时行眼里,这代表着百姓心中的积怨在减少,这是好事。
“得嘞!”陈天德带着一班衙役,从上海县衙的库房找了不少的旧木材,准备做一个游街的车,方便接下来的游街活动,这车做的极为坚固,万一日后还要用呢?
“陛下曾经定义过商品经济的标准,那就是大规模自由雇佣关系的建立,现在看来,陛下的标准极其合理,松江府现在就差临门一脚了。”申时行来到了西花厅,西花厅外是一片不到两亩地的后花园,上海县寸土寸金,这两亩地的后花园已经是极为奢侈了。
“当初陛下明确提出,要在开海后的二十年内,让松江府从小农封闭经济、小作坊经济,蜕变为商品经济,现在看来,陛下当年制定的这个目标,还是太过于保守了,在雇佣关系的合同公证、集体所有制经济确定后,松江府会提前五到六年,完成这一目标。”姚光启说完自嘲的笑了笑。
他对这个标准知之甚详,陛下提出商品经济的时候,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标准。
那时候他还在京师跟王谦打擂台,对陛下的一切主张,矛盾说、公私论、生产图说、阶级论、商品经济等等理论,嗤之以鼻,那时候的姚光启还是京师有名的姚大少,身边一群狐朋狗友,被称之为西城少年。
现在,姚光启只觉得自己当初多少有点幼稚,当然,再来一次,恐怕他还是会那么选择。
大规模、自由、雇佣关系,这是三个条件,首先是要规模化,强人身依附的佃户、地主的生产关系必须解除,至少要超过八成以上的相对平等的雇佣关系,才是大规模;自由,不仅仅是肉食者自由雇佣生产者,同样生产者也可以选择肉食者,生产者是自由人;
雇佣关系,是一种相对平等的生产关系。
相对平等,不是完全平等,因为雇主拥有更强大的力量,所以朝廷为了维系平衡,就要作为穷民苦力的后盾提供支持,但这仍然不平等,但相比较之前,就是进步。
“陛下有些保守了。”申时行露出了一个笑容,他还记得,万历元年一月,刺王杀驾后,陛下撞了下,头上顶着一个包,那时候的陛下,是真的如履薄冰,也是自那之后,大明皇帝终于清楚的意识到:任何人答应你的事都不作数,只有你自己能做主的事才算数。
这么多年,陛下真的很辛苦。
“陛下真的和传闻中一样的…节俭吗?”姚光启就见过一次皇帝,他对这件事非常好奇,在上海他见到了无穷无尽的奢侈,但陛下作为人间至尊,却保持着节俭的高尚品德,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申时行眉头紧蹙的说道:“这不是谣言,连海总宪都劝陛下稍事奢靡,陛下的…节俭连海总宪都看不下去了,毕竟事关天朝上国的颜面。”
“今年春天,尚衣监请命再织衮服,陛下不许,说先生曾言,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十八岁织造衮服仍能使用,不得织造。”
“元辅、次辅、海总宪联名上奏说,十八岁那年织造的衮服,已经小了。”
大明皇帝不穿紫衣而穿青衣,因为青衣染料便宜,最后闹到李太后都询问内阁为何如此苛责皇帝,搞得张居正连章请罪,但这件事最终还是因为皇帝坚持青衣而告终。
之所以要重新织造,是因为陛下又壮了些,而且身高又增了几分,需要再织造一件。
“这可是衮服啊。”姚光启愣愣的说道,这可是皇帝见外臣、番国使者、大典礼的礼服,这也要节俭一下,是姚光启完全想不到的。
申时行眉头紧蹙的问道:“我最近听闻一件事,说上海县有人抱怨,现在上海越来越内地了,官衙里的所有书吏都是乡巴佬,无论是办什么事,买什么东西,都要说官话才行。”
姚光启面色极为难堪的说道:“确有其事,我,姚光启,就是那个乡巴佬。他们骂的是我,也是骂的县衙里的书吏、衙役,还有到流动到上海的流民。”
连姚光启,都被这些本地人给骂成了乡巴佬、芦柴棒、猪猡,姚光启亲耳听到过,那是本地的一名书吏,和另外一名本地书吏,在闲谈的时候,对姚光启脸上那道疤进行了嘲弄。
姚光启没有过分为难两个书吏,就只是让他们离开了县堂罢了。
姚光启撇了撇嘴角说道:“陛下圣明,思虑远甚,见倭患渐止,海贸利厚亦可补足国用,设松江市舶司统辖海贸诸事,遂渐罢海禁之策,以都饷馆都饷,改堪合为船引,自此商贸兴旺,松江府依大江,通衢九省,一时间天下商贾云集,船帆遮云蔽日,更数年,白银流入,繁华无数。”
“时人自傲繁华本为寻常,奈何不思清泉之源。”
作为姚大少,若不是穿着这身官服,他多少要跟这帮本地人好好盘盘道,但就是这身官服,他姚光启就什么都不能做,得注意影响,他这边犯错,王崇古都要受连累。
“如此,松江府日后再聘吏员、衙役,一概不得从本地聘用。”申时行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明确表示了这个不成文的规矩,现在成文了。
这不是因为本地人没有礼貌,而是考虑到朝廷和地方博弈。
本地人有钱有势,再通过掌握吏员掌握权力,那松江府就不是大明的松江府,而是势要豪右的松江府了。
“理当如此。”姚光启同意了这个地方性的政令,要保证松江府的向心力,不仅仅需要朝廷努力,也需要地方一起去努力。
“华亭、青浦、上海、浦东四县驰道,获得了朝廷的准许。”申时行告诉了姚光启一个好消息。
一条高速驰道的修成,对松江府的经济有着弥足珍贵的促进作用。
诚然,松江府多水道,但也不都是所有的货物都要用水路运输,大明各地巡抚,都在上奏朝廷请命修驰道,毕竟大工鼎建,大家都能一起发财,但从未获准,而松江府是第一个获得批准的地方。
这也是第一条由地方衙门主持修建的驰道。
“修驰道,利国利民,但这事儿,难办。”姚光启眉头紧蹙的说道:“朝廷能修驰道,那是因为朝廷有十万京营锐卒。”
“松江府有十万水师!”申时行站了起来说道:“难办就不办了吗?就是再难办,也要将他办下来,无无论如何都要修成。”
申时行当然清楚修建一条驰道的难度,但他还是要做,排除万难,他入阁要有拿得出的成绩,防止被被人攻讦幸进和裙带。
“第一个难点,就是说服来自浙党的青浦县知县徐秉正,他是大司空汪道昆的人。”姚光启虽然没有说自己,但申时行也要说服他姚光启,他是晋党的人。
驰道是晋党和浙党的地盘,王崇古是官厂总办,汪道昆领工部,负责驰道营建,这块的利益,早就被瓜分的一干二净,张党的势力主要集中在了官场吏治,毫无疑问,这次松江府修驰道,就是张党对驰道、官厂团造的一次伸手。
作为晋党和浙党,没有拿够好处,恐怕不会善罢甘休,从朝野到民间风力舆论,都会教申时行做人。
哪怕申时行是天上人,是皇帝钦定,让他来松江府镀金的人,但依旧会面对重重阻力。
要知道,但凡是大工鼎建,都是一场分赃的盛宴,即便是没有贪墨,其分包下去的工单,都会让人吃到打嗝的地步。
“要是不答应,我就找先生去。”申时行十分坦然的说道。
到了松江府之后,申时行第一次将张居正抬了出来,人要学会借力,借势,自己不能办成,或者出让的利益过多的情况下,就要靠座师了。
姚光启扶额,然后两手一摊的说道:“你这不是耍赖嘛,你搬出先生来,那所有人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不认,能怎么办呢?问问王崇古乐不乐意跟张居正作对,王崇古宁愿逃跑,都不愿意面对张居正,斗不过是现状,王崇古不是没有挣扎过。
“所以就不要狮子大开口了。”申时行笑着说道:“狮子大开口,那真的要请西山老祖出面了。”
西山老祖,是皇帝陛下给张居正的绰号,虽然没有公开叫过,但《西游记》在大明非常的流行,皇帝陛下还是少年郎的时候,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跑到西山请张居正出面,被民间广泛戏称,快去请西山老祖。
“上海县、浦东县段,都归上海县衙修建。”姚光启提出了自己的条件,上海段和浦东段,归上海县衙,归晋党。
申时行嘴角抽动了一下,厉声说道:“这都大中午了,姚知县,这是做白日大梦呢?顶多把营建驰道所需要的官厂给上海县,你这手伸的也太长了,浦东县又不归你管!”
浦东,是黄浦江以东,所以叫浦东,浦东县是松江府报闻朝廷新设立的县,现在也就是奏闻了朝廷设立,还没有正式挂牌,县衙都没有营造,所以是上海县衙代管,但,代管就是代管。
姚光启把手伸了过去,申时行决计不能接受。
上海是上海,浦东是浦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