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陈胜大泽乡传奇 > 二、墨家阳城大殉义

二、墨家阳城大殉义(1/2)

目录

北斗剑为什么负有如此盛名?北斗剑为什么名叫北斗?一切还得从它的铸造者秦献公与墨家弟子相里勤说起。

秦献公早年流亡魏国,回国继位后的第四年,发生了一件对于墨家,甚至对于战国七雄都有一定影响的大事:墨翟的徒弟,也是墨家首任钜子孟胜率领其弟子一百八十三人集体死于楚国阳城君之难,墨家险遭团灭。

事件的缘由是,一手创建“魏武卒”并积极倡导变法的一代名将吴起受魏王猜忌,投奔楚国。楚悼王爱惜吴起之才任命其为令尹,在楚国大力开始变法,楚国迅速强大。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虽然富强了楚国但却伤害了公绅贵族利益,楚悼王去世后,吴起一时成为众矢之的,公绅贵族们都想除之而后快。

墨翟的徒弟、墨家首任钜子,名叫许犯,字孟胜。

墨翟刚刚创立墨家之初,墨家的名头并不算响亮,和农家、道家、名家、儒家、阴阳家相比,墨家只能算是后来者。此时的农家和道家已经创立一百多年,名家、儒家和兵家也已经创立了接近百年,阴阳家也已经从道家脱离,自成一派。诸子各个门派著书立言,广招门徒,纷纷扩大自己的影响。

墨家的这位首任钜子孟胜,在墨子去世后,也希望以墨家的思想影响战国诸雄,成为当时的显学。孟胜为了光大墨家,与特别认可墨家思想的楚国阳城君一见如故,互相欣赏。在阳城君的力邀之下,孟胜将墨家总部及核心人员迁住于楚国阳城。

那一天,阳城君告诉孟胜,他要去密谋干一件大事,希望孟胜能够守护其领地。

阳城君将一个叫璜的玉器分成两半当做符,将一半交给孟胜并吩咐他“符合听之”。意思是只有两个半符凑成了一对才代表阳城君有新的命令,否则你只须誓死捍卫阳城的安全就行。

孟胜并不知道阳城君所密谋的大事就是利用楚悼王之死与其他贵族合谋诛杀吴起。盛情难却,钜子孟胜答应率领一百八十二名墨家弟子为其守城,并向这位知心朋友保证,只要墨家弟子在,就保证阳城不会有任何闪失。

夜色如墨,楚悼王的灵堂,烛火摇曳,映照出一片肃穆而压抑的氛围。四周挂满了白幡,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与未散的哀愁,然而,这份宁静之下,却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正当众人沉浸在对先王逝世的哀悼之中时,一阵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打破了灵堂的沉寂。公绅贵族们,平日里衣冠楚楚、温文尔雅的面孔,此刻却换上了冷酷残忍的表情,他们手持兵刃,眼神中闪烁着不容置疑的决绝,仿佛一群被仇恨驱使的野兽,悄无声息地包围了灵堂的中心——那位领导楚国变法的栋梁,吴起。

吴起,这位智勇双全的名将,目光如炬,穿透了四周的阴霾。他深知,今日之局,已是避无可避,生死一线,唯有同归于尽。于是,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猛然间,他身形一展,如同猎豹捕食般迅捷,扑向了楚悼王的遗体,紧紧地将自己与先王的身躯贴合在一起,声嘶力竭地大喊:“群臣叛乱,谋害我王!”

这一声呼喊,如同惊雷划破夜空,震得在场的每一个人心头一颤。然而,公绅贵族们并未因此动摇,他们的眼中只有对权力的渴望和对吴起深深的仇恨。他们相互对视一眼,无需多言,便已达成默契。刹那间,箭如雨下,划破空气,带着刺耳的呼啸声,直逼吴起而来。

吴起的心中充满了不甘与愤怒,但他也明白,自己的命运已然注定。他闭上眼睛,任由那些冰冷的箭矢穿透他的身体,每一箭都像是重锤敲击在他的心上,却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的鲜血,与楚悼王的遗体融为一体,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悲壮而忠诚的故事。

灵堂内,一时之间,只余下箭矢落地的声音和吴起逐渐微弱却坚定的喘息。公绅贵族们看着这一幕,心中也不免生出几分寒意和惶恐。

最后不仅吴起被射成了刺猬,而且不少箭也射中楚悼王的遗体。根据楚国法律,毁坏王尸是大罪。

楚国太子继任,为楚肃王,其根据法律规定,“厉兵于王室者诛灭三族,收回封地”,结果共有七十多个家族被牵连。

阳城君也是其中一个参与射杀吴起的大臣,楚肃王下令派军队收回阳城君的封地,阳城君闻知消息后连夜逃亡国外,负责守卫阳城安全的孟胜当然无法得到阳城君的另外那一半“符令”。

楚王五万精兵即将第二日攻城。楚军将领深知墨家子弟守城术与机关术之厉害,不用想,在墨家的领导之下,阳城早已布下了坚不可摧的防御之网,强行攻城,城会攻克,但楚军也将伤亡殆尽。

楚军将领立于城下,缓缓开口,声音虽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吾闻墨家弟子,皆以天下苍生为念,今本将愿以仁心换取和平。若城内墨家弟子愿舍身成仁,全城十万百姓,可免刀兵之灾。”

此言一出,四周空气似乎凝固,唯有风,轻轻拂过战场的每一寸角落,带着几分悲凉,几分无奈。楚将的话语,如同寒夜中划过的一道流星,极其耀眼,既是对墨家的试探,也是对人性极限的拷问。

墨家阵中,静默无声,唯有心照不宣的沉重在每个人心中蔓延。他们深知,一旦应允,便是以自身血肉之躯,铸就守护苍生的最后防线;而拒绝,则意味着一场血雨腥风,无辜百姓将卷入无尽的灾难之中。

看着城外黑压压的一大片楚王精兵营帐,最后一晚,孟胜召集墨家左右护法和墨家木工门、冶金门、化学门、天文门、信息门、逻辑门、神鬼门、八卦门等八大门派的掌门人共十一人聚首商议何去何从:楚军决一死战,还是弃城而走,或者是依从楚将要求全体自尽,舍身成仁。

夜幕低垂,墨家府邸内烛火昏暗,映照出一室的凝重和紧张。意见如锋利的双刃剑,在空气中交织碰撞,分为两大阵营——一方是以任右护法之尊的大弟子徐弱为首,他眼神坚毅,声音沉稳,力陈弃城而逃,欲以退为进,保存墨家基业之精髓。因为此地一百八十三人全是墨家的核心精英,全部牺牲将可能“绝墨者于世”;另一方,则是左护法二弟子黄卫,他身披墨色长袍,眼神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誓要以血肉之躯捍卫阳城,践行墨家“兼爱非攻,赴汤蹈火”的至高理想。

在这两股力量的对峙下,其余八大掌门或蹙眉沉思,或低声交流,有的被徐弱的理智所打动,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有的则被黄卫的忠诚与勇气深深感染,誓要与阳城共存亡。然而,无论心中如何波涛汹涌,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收敛了争执,将所有的目光聚焦于厅堂中央,那里,钜子孟胜静坐如松,面容平静,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孟胜,这位墨家的精神领袖,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牵动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弦。他缓缓起身,衣袂随风轻扬,如同从古老墨卷中走出的智者,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与慈悲。他环视四周,那双深邃的眼眸仿佛能洞察人心最深处的秘密与渴望。

孟胜的目光深邃如夜空,语气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从墨家的精神高地俯瞰着这片即将卷入风暴的土地,他缓缓说道:“诸位同袍,若吾等此番苟且偷生,非但无法守护墨家百年来之荣耀与信仰,更将招致无法挽回之耻辱。试想,若世间有志于寻求严苛师长之学子,不再仰望墨者身影;若渴望结交贤良益友之志士,不再将墨家视为心灵港湾;若为国家寻觅忠臣良将之君王,亦不再向墨门敞开大门——那么,墨家,这个曾以‘兼爱非攻’照亮时代暗角之学派,岂不将沦为天下笑柄?其精神之光,亦将黯淡下去,消逝于历史尘埃之中。”

他的话语,如同锋利的剑刃,划破了空气中弥漫的犹豫与恐惧,直击人心最深处的信念与坚持。孟胜深知,此次凶险万分,一招不慎都可能让初创的墨家踏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但正是这份对墨家理念的坚守,让他和同伴们的目光更加坚定。

接着孟胜话锋一转,声音中多了几分悲壮与豪迈,他继续说道:“设若今日以身殉道,则是虽死犹荣,不仅未损墨家道义,而且城内十万百姓性命可保。墨家之精神,将如薪火相传,永不熄灭。今日之牺牲,亦将成为黑夜之灯塔,照亮后来者前行之道路。墨者之义,则不仅仅为一个学派之信仰,亦将成为所有信守承诺、追求正义、渴望和平之人心中永不熄灭之火焰,永世流传。”

四周,墨家弟子们的眼神逐渐变得明亮而炽热,他们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在那片由牺牲与信念铸就的土地上,墨家的旗帜依旧高高飘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奋斗不息。

听了钜子的说法,右护法徐弱马上表示,钜子说得对,支持为阳城殉义。

于是,他们不再犹豫,不再退缩,面对即将到来的风暴,他们选择了迎难而上,准备用血肉之躯,书写墨家历史上最为壮烈的一页。那一刻,天地间仿佛回响着墨家先贤的谆谆教诲,以及他们对后世无尽的期许与寄托。

既然钜子准备率众为阳城殉义,墨家钜子继承人问题同时也摆上议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