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吃斋寺(1/2)
烟雨生南国,江南多娇媚。
这一靠近水汽儿盛的地方,人水灵不说,山山水水也透露着一股子灵气。
刘榆安穿着一袭青衫,拿着一柄折扇,却是慢悠悠的走在山路上。
在他身后,一名缺着大牙,没有眉毛,秃顶大片的小书童,正背着一个硕大的箱笼,亦步亦趋的跟在他后面。
“嘿,青竹,瞧瞧,多好的庄稼田!”
刘榆安累的弯下腰来,却是瞧着山下的梯田傻乐。
后面小童却是瘪了瘪嘴,道:“公子,我早就打听了,这海安县,田地都是佛爷的。百姓压根就没有地嘞。”
“不至于吧。”
刘榆安挠了挠头,道:“我看都城附近,都算安宁。百姓没地,总不能喝西北风吧?”
“你瞧,前些日子咱们在海东山里撞见盗匪,不就是活着出来了吗?”
刘榆安拍了拍小童,却是抖了抖身子,道:“瞧瞧,还给咱们留了衣裳,箱笼和书籍也给咱们了。”
小童欲哭无泪,道:“那你把我弄成这样干嘛!”
刘榆安却是摇头晃脑,道:“你得谢谢公子我嘞!”
“若不是我敲掉你大牙,剃掉你眉毛,刮乱你脑袋,就你这清秀样子,可是会被那些山匪给抢去入洞房嘞!”
“公子胡说!”
小童不信,噘着嘴道:“我娘说过,只有女的才能入洞房!”
“嘿,等你长大,公子带你开开眼。”
刘榆安摆手,却是摸了摸腰间的印玺。
此番来这,他是要上任海安县令的。本来以他的身份家庭,至少也得混个京官。
可惜朝廷上闹了乱子。
自己可忘不了,自个天天游山玩水,勾栏听曲,却被逼着和每日勤学苦练的表哥一同科举。
自己名落孙山,回到家就被老爹喂了一顿鞭子,吃了好一顿包子大的拳头!
听说是自己的表哥高中探花,家族里庆祝,自家老爹身为主家,被旁人敲边鼓暗讽了半天,饭没吃多少,揣着一肚子气回来的。
第二天傍晚,自个出不了门,约了甜水巷的青鸳儿来家里唱曲吹箫,不想老爹却是不打招呼就闯了进来!
当时,自己躺在鸳姐的腿弯儿里喝着皮杯酒,看着自家老爹红着眼冲进来,只觉得天都塌了!
祸事!
放浪形骸被自家老古董的爹看到,怕是得押到祠堂腿打断喽!
自个当时都已经开始思考,得找哪个小妈说情,让自己跪在祠堂时,给送俩牛皮垫子。
却不成想,自个老爹一把推开青鸳儿,直接将自己给抱住,一声大吼,差点没把自己给震聋喽!
“儿啊!”
“我的好儿啊!好儿子!没考上好啊,没考上好啊!”
“亏得你没考上!”
“不然咱刘家这一支,就绝了后嘞!”
自个迷迷糊糊,被自家老爹抱着痛哭一场后,老头子却是直接甩给了自己一沓子银票,给了青鸳儿赎身,留在了自个身边。
打听之后才知道,表哥被上边赏识,当天就入了宫。
第二天人再回来,就如丢了魂般。
一打听,嘿,可不是丢了魂吗?
人回家了,子孙根没跟着一起回来——留宫里了。
人在路上还漏着尿哩!
得什么时候告老还乡,再把那物件领回去,好等着死了缝上埋一起。
当天晚上,自个叔父得了消息,整个人就直了。你猜怎么着?两腿一蹬——死了。
老爹才喝了人家红酒,又忙活着喝白酒。
出门抹眼泪,回家乐得饭多吃了三两。
从那后,自家老爹只担心那天遭了难,不再管自己的放浪,让自己看上甜水巷哪个就直接赎回家。
直到今年,朝廷又不知道哪个缺德玩意,点了萧家、刘家、王家等名门大族入朝为官。
自家老爹花费巨资,才将自己外放——外放的官员现在还能留着子孙根,京官那是必须欲进宫,先自宫。
啥?
点了你,你不愿意做官?
那只能留根不留头喽。
刘榆安正走着,却是瞧着路边竖着一个石碑。
那石碑上刻着一首小诗。
“雨过天连青壁润,风来松卷翠屏张。”
“矗矗堆螺排黛色,巍巍拥翠弄岚光。”
“嘿,好诗!”
此刻,刘榆安瞧着那诗词点头,至于好在哪里,不重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