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特区再树新标杆(1/2)
《夜访五丰显担当,特区电子业再树新标杆》
【1992年6月15日鹏城特区报讯】
【昨夜九时许,富田书记、区长周明生、张景明同志带领区经贸委、科委一行七人,轻车简从,突访位于八达岭工业区的五丰电子厂。时值夏夜微热,厂区内却灯火通明,车间流水线轰鸣声不断。周书记感慨:“这才是特区企业该有的拼劲!】
【步入装配车间,工人们身着深蓝工装,在日光灯下专注组装一批国产寻呼机。周明生同志与张景明同志驻足细观,随手拿起一台成品,轻按按钮,数显屏幕上出现了清晰的内容。他点头称赞:“工艺精细,不输外国进口货!”】
【随行人员介绍,五丰厂虽然是新创工厂。但投资超过一千万元,总工程师来自香江一流电子企业,更是聘请了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顾问。自主研发的微型贴片机生产线,更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质检科,厂长魏英鹏展示了厚厚一摞《质量日报表》。每页密密麻麻的红蓝批注让周书记和张区长动容:“连香江专家都夸你们合格率99.3%,果然名不虚传!”】
【张区长还特别注意到墙上新刷的标语——“以质量赢市场,靠创新闯世界”,当即嘱咐随行记者拍下:“这话该登上《特区工作通讯》头版!”】
【午夜时分,考察组来到职工食堂。恰逢夜班工人加餐,铝制饭盒里盛着热气腾腾的馄饨面。周明生与青年工人小王攀谈,得知其月薪已达480元,是内地同行的四倍,不禁笑道:“五丰不仅造电子产品,更在造‘改革开放的活教材’!”】
【临行前,周书记握着魏厂长的手郑重嘱托:“南方谈话春风已至,你们要抓住机遇扩产,区里特批的新厂区下周就办手续!”】
【此时,厂区外八达岭街道的霓虹渐次熄灭,而五丰厂楼顶“时间就是金钱”的红色灯牌仍灼灼生辉。据悉,该厂将于三个月后代表鹏城参加广交会秋会,首批搭载中文显示功能的寻呼机已装箱待售。】
【编后语:当“春天的故事”响彻南海之滨,五丰电子厂用流水线上的汗水与智慧,书写着特区实业报国的新篇章。
这样的夜晚,这样的担当,恰是鹏城精神的生动注脚。从流水线上每一颗拧紧的螺丝,到研发室里跳跃的示波器光点;从工人饭盒中升腾的热气,到霓虹灯下标语的铿锵誓言——这座工厂的脉搏,正与特区改革开放的浪潮同频共振。】
【卓同志年初南巡时殷殷嘱托“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五丰人用流水线不眠的灯光作答。他们手中组装的不仅是电子产品,更是华夏制造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当“时间就是金钱”的灯牌照亮八卦岭的夜空,我们仿佛看见,千千万万特区建设者的脊梁,正托起一个民族工业崛起的黎明。】
——BY《特区日报》记者张明,发行时间1992年六月十五号。
“嘻嘻嘻……鹏哥,你真的上报纸了!”
五丰速递的总部里,早晨,早饭时间,食堂。
魏英华笑嘻嘻的挥舞着一份崭新出炉的《特区日报》,对正在解决餐盘里剩余肠粉的魏英鹏高兴地调侃道。
魏英鹏瞥了他一眼,低头继续淡定的吃的肠粉,边吃边回答:“阿叔让我上我就上。要是你也想上,下次我跟阿叔讲给你上好了。”
魏英华悻悻然在他身边落座,开口,“那还是算了。你虽然长得没有阿叔靓仔,稍微打扮一下看上去也人模狗样。我不行,我上去会让人觉得我们五丰厂是混社会的。”
在长相方面,魏英鹏比魏英华确实好很多。魏英华长得怎么说呢,明明比魏子俊大两岁,可看上去像是魏子俊的叔辈。
虽然实际上魏子俊才是他叔,只能说华仔长得有点焦急了。
年龄比魏英华大一岁的魏英鹏,就要好多了。
戴个眼镜,看上去斯斯文文的,打扮了一下也是个白面小帅哥。
“我们本来就是混社会的。不过现在也算是走向正途。”
“嗐,能当大老板。谁愿意去当混混流氓?晚点儿把报纸拿回老家,让老家看看电视台对你的报道。那才叫爽!”
“老家搜不到特区台吧?也就特区在报道。”
“嗐,我们可以提前录起来嘛。到时候回去放!”
堂兄弟俩你一言我一语,魏英鹏已经是把肠粉吃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