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展望曙光 谋定后动(1/1)
第125章:展望曙光 谋定后动
何大清从分店视察归来,疲惫地瘫坐在书房的椅子上。窗外,山城重庆的街巷依旧弥漫着战时的紧张气息,远处偶尔传来的防空警报声,仿佛在提醒着人们战争仍未结束。他揉了揉太阳穴,脑海中不断盘旋着佳兴公司如今的艰难处境。
佳兴公司在运输难题的困扰下,虽在各方努力下勉强维持着盈利,但利润微薄,犹如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员工们虽士气未减,可何大清清楚,长此以往,公司必将难以为继。他望向墙上悬挂的地图,目光在各个城市间游走,心中满是忧虑与不甘。
“这该死的战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何大清喃喃自语。他深知,战争一日不停,佳兴公司面临的困境就一日无法得到根本解决。于是,他开始在心中默默谋划,期待着那胜利曙光的到来,等待着能让公司重焕生机的时机。
在书房昏黄的灯光下,何大清陷入了沉思。他设想,一旦小鬼子投降,那将是一个全新的商业契机。届时,市场必将迎来复苏,百废待兴,各类产业的价格定会处于低位。他决定大肆收购各种产业,无论是制造业、商业还是服务业,只要有潜力,都将纳入他的视野。他计划持有这些产业两三年,精心运营,待市场繁荣,产业增值,再看情况逐步出手套现。
何大清深知香港作为国际商埠,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稳定的金融环境、发达的贸易网络以及相对宽松的商业政策,都让它成为商业发展的理想之地。所以,他打算等时机成熟,便将公司迁往香港发展。佳兴纺织厂、佳兴茶叶加工厂、佳兴火柴厂、佳兴面粉厂等工厂的设备,他都将一并搬迁过去。这些工厂是佳兴公司的根基,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只要设备在,技术在,就有东山再起的希望。
至于在内地的房产、厂房、店铺、地皮等不动产,何大清打算全部出售套取现金。这些资产在战时的价值或许有限,但在战后的市场复苏期,定会吸引不少买家。将它们变现,不仅能为何大清的香港之行筹集大量资金,还能避免因局势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
“幸好之前在汇丰和花旗各开了一个账户……”何大清暗自庆幸。这两个国际知名银行的账户,将成为他资金的安全存放处,也为日后在香港开展业务提供了便利。在香港,这两家银行的信誉和广泛的业务网络,能让他的资金流转更加顺畅,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然而,何大清也清楚,现在想这些确实还有些遥远。从当下的艰难维持,到战争结束后的布局实施,中间还有漫长的路要走。首先,要确保佳兴公司在战争结束前不倒下,稳定住现有的业务,保证资金链不断裂。这需要他继续优化公司的运营策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运输难题依旧是重中之重。市场部与当地势力的合作谈判进展缓慢,部分势力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甚至暗藏陷阱。何大清不得不亲自参与到后续的谈判中,凭借他丰富的商业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与对方周旋。他深知,与这些势力合作,必须谨慎再谨慎,稍有不慎,就可能让公司陷入更深的困境。
运输部和技术部在车辆改造和新路线探索上取得了一些进展。经过改造的车辆,在崎岖路况下的通行能力有所提升,但仍无法完全适应复杂的环境。新路线的开辟也面临诸多挑战,一些看似可行的路线,实则隐藏着新的风险,比如道路周边土匪盘踞,或者当地村民对商业运输的抵触。何大清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不断尝试,同时调配更多资源支持他们的工作。
在公司内部管理方面,何大清也在积极调整。他加强了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危机意识,让大家明白公司目前的处境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他还定期组织员工大会,分享公司的最新情况,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营造一个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工作氛围。
夜晚,山城的灯火在战火的阴影下显得有些稀疏。何大清站在书房窗前,望着窗外的景象,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当下困境的忧虑。他知道,通往胜利和繁荣的道路充满荆棘,但只要心中有信念,有计划,就一定能带领佳兴公司走出困境,迎接新的辉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在这乱世中小心翼翼地谋划,耐心地等待时机,为公司的未来奋力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