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最后的饭团(1/2)
程小雨掀开蒸笼时,37℃的雾气裹着海苔香扑面而来。三个金枪鱼饭团安静地躺在屉布上,米粒间渗出的水珠在晨光中折射出彩虹——这是便利店冷柜失踪七日的商品,此刻竟出现在员工更衣室的微波炉里。
“葡萄糖胺反应开始了......“她盯着饭团表面逐渐膨胀的裂口,护理课笔记在脑海浮现:当α-淀粉酶在37℃激活时,支链淀粉会水解释放溶解热。但此刻饭团的温度始终恒定,仿佛有双无形的手在调节能量守恒。
手机突然震动,林教授的医疗监护仪数据实时传来。当小雨咬下第一口饭团时,心电图波形突然转为稳定的7.23Hz——与周伯呼吸机的频率完全同步。米粒在舌尖融化的瞬间,她看见三个重叠的时空在视网膜上展开:
1993年的周伯正将妻子骨灰混入饭团,冷冻在便利店冰柜第三层;2003年的郑美玲在航班厨房攥紧金枪鱼饭团,油脂渗透登机牌上的“周卫国“签名;2023年的自己把腌萝卜埋进石榴树下,根系缠绕着青铜铃铛与飞机黑匣子。
“喀嚓。“饭团中的梅干突然裂开,露出微型磁带的金属轴芯。她用镊子夹出这枚直径3毫米的微缩载体,手机NFC感应到其储存着三十七段脑电波录音——全是林教授亡妻临终前的记忆脉冲。
便利店突然停电,冰柜群的嗡鸣转为《红河谷》旋律。小雨跟着声源走到三号冷柜前,发现蒸发器结霜层正在融化,露出后面锈蚀的金属门。当她用饭团里的海苔片擦拭门锁时,铁锈竟分解出吡拉西胺的化学式C6H10N2O2S。
“身份验证通过。“机械合成的女声突然响起。金属门弹开的瞬间,寒气裹着柴油味喷涌而出。小雨看见冷柜深处是个改造过的舱室,仪表盘显示“时空坐标:1993.7.23-2003.7.23-2023.7.23“。
舱壁上贴满泛黄的照片:周伯在车库调试呼吸机、郑美玲在登机口回头张望、林教授在实验室记录脑切片数据。所有照片的角落都粘着粒金枪鱼饭团的米粒,经化验竟含有20年前航空餐特有的辐照标记。
操作台上放着本皮革手册,血渍浸透的纸页记载着疯狂计划:“用三台冰柜构建时空谐振场,将小满的脑电波注入美玲的航班时刻......“小雨的指尖抚过干涸的墨迹,突然在夹层摸到张登机牌——旅客姓名是程建军,那是她因肝癌去世父亲的名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