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小说 >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 第15章 愿不愿意读研究生?

第15章 愿不愿意读研究生?(2/2)

目录

李贞仔细的观察,一看就是好几分钟。

“老师,我感觉林思成在草图中所应用的素描技术、线面结构、空间的结构状态,以及明暗关系的处理,和这幅画……嗯,有点像?”

“对!”商妍又点鼠标,屏幕上出现第二张画。

同样是瓷壶,但并非青花,而是流行于明末之后的葫芦壶。不过不是油画,而是一幅绢本山水。

特点很明显:工笔重彩,用笔细腻,线条简洁流畅。

怪的是,局部好像应用了西方油画的焦点透视法,解剖结构和光影效果非常明显。却又能与画作整体的构图、意境美完融合。

更怪的是,线面结构、明暗对比和林思成的那几张图更像,比雅姆的那幅《贵妇》更像。

“这幅画名《博古图》,由清朝康乾时期的首席宫廷画师、意大利传教士郎士宁所做,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

而郎士宁到中国传教之前,正是欧州新古典主义的萌发时期,所以他的油现风格与雅姆一脉相承……”

商妍继续点鼠标:“再看这一幅!”

仍旧是一幅纸本山水,作者同为康乾时期的宫廷画师焦秉贞。中样是《博古图》,同样是一只瓷壶,同样为工笔重彩。

但与上一幅相比,画作整体更为立体,透视和明暗的应用空间更为真实。

而从整体看,国画独有的“写意”却比上一幅只多不少?

而重点在于,作品的基部构图层级极多,像是渲染了十多层。

下意识的,李贞想起了林思成的那三张图:不敢说一模一样,至少有八成相似。

不是说形与表,而是立意与结构,以及构图前的设计。

“是不是更像?”

李贞用力的点了一下头。

“焦秉贞师承郎士宁,同为宫廷画师,他对国画艺术的了解及感触要更深。又为钦天监正,对于算理和科学同样不陌生。

所以,从中西方艺术融合的角度而言,他比郎士宁的水平更高。”

李贞恍然大悟:“林思成的那几张图中所体现的,就是焦秉贞的艺术特点和画风?”

“不止,他肯定系统性的研究过西方油画技巧,包括郎士宁的绘画风格。不然不会给人一种‘很像’的感觉……然后你再看!”

商妍先将图片做透视化处理,又移来一张不知从哪里找来的板桥体的字帖照片,然后往上一摞。

李贞瞳孔一缩,往后仰了一下:这不就是林思成画的那三张图?

这次不单是指立意与结构,更包括整体布局,艺术风格。

“看明白了?”

李贞嗫动着嘴唇,木木的点了一下头。

国画与工艺美术,以及其中所包括的西方油画艺术,是陶瓷修复专业的必修课程。李贞画不了这么好,但不妨碍她能理解:

林思成对于国画及工艺美术的理解、应用,比她强的多的多。甚至是,他还能融合创新,将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之揉合。

所以,那三张草图就是他自己设计的,所谓林教授教的,只是借口。

再想想之前看到的那张成绩表,就觉得无比荒缪:上学期还挂科的人,画不出那样的三张图。

不,想都想像不出来了。

惊愕间,李贞猛的反应过来:“他要用汉瓦拼壶,而非重新塑壶?”

“对,不然不用费尽扒拉的重新设计、构图。不过有技术难点:瓦质与陶泥粘接,二次入炉复烧会产生缩胀。如果不解决:要么烧报废,要么烧变形。”

“不好解决?”

“当然,要能解决,立马就能申请国家专利。国家级不敢说,拿个部一级的科技创新奖绰绰有余。

所以我估计他不会复烧,而是利用化学粘合剂拼接。但他能设计出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就凭那三张草图,申请个‘林氏汉瓦壶’的设计专利没任何问题。”

申请专利?

部省级奖项?

下意识的,李贞又想起之前看到的成绩表:不合格、不合格,还是不合格?

割裂感太重,她着实没办法把两个林思成联系在一起。

“不用奇怪,熟悉林教授的人都知道:他有个宝贝孙子死活不愿读西大,从大一就开始和他抬扛……

所以我估计,林思成是故意没考好。就如刚才我和你看的那三门:没有系统性且持久性的学习和练习,那几张草图他别说设计,抄都抄不出来。

况且,真要蠢的无可救药,他高考能考685?”

“这么高?”李贞惊了一下,“上北大都够了?”

“那一年分数线比较高,北大差了四分,清华刚过线,所以也不能全怪他……但不用管那么多,只要知道,他学习能力很强就行了。这样……”

商妍顿了一下,组织着措词,“你找个机会帮我问一下:他愿不愿意读我的研究生。”

“啊?”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