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电影为王!(1/2)
6月2号。
光线演播厅。
“网上关于花束的负面新闻很多,很多网友质疑一个文艺片怎么会有那么高的票房,对此,李导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谢楠说。
“说实话我也挺意外的,我本来想的是能回本就好,没想到票房走势出乎预料,上映二十多天,单日竟然冲破一千万大关,我觉得可能是口碑发酵,对票房的影响吧。”
“好的口碑确实对票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谢楠说完,顿了顿,“花束下映后,很多观影网友在各大论坛质疑你为了赚钱不择手段,一个文艺电影搞那么多花样,开淘宝周边店,割粉丝韭菜,吃香太难看。”
“有这回事吗?”李明洋轻笑道:“我从来没想过割粉丝韭菜,我的本意是回馈粉丝,淘宝店里所有的物品都是天仙授权的,天仙写真是我……”
“咔!”
李明洋还没说完,耳麦里传来导播的声音。
导播小跑过来,一脸无语的对李明洋说,“李导,你不能喊刘艺菲天仙,不要有主观感情,我们这个访谈的主角是你啊!”
“口误,口误!哈哈!”
录制继续。
“有这回事吗?我从来没想过割粉丝韭菜,我的本意是回馈粉丝,淘宝店里所有的物品都是刘艺菲授权的,刘艺菲的写真集是我亲自拍摄……”
李明洋轻笑道:“现在淘宝店也关了,以后市面上也不会再有新的写真集了,如果有人质疑买亏了,不值这个价,可以申请退货,每本写真集都有防伪编码,无论多少,我都照单全收。”
“原来写真集是李导拍的啊!拍的真好看,李导你以后还会拍写真吗?我也好想拍一套。”谢楠笑着说。
“再说吧……”
电影导演怎么可能给明星拍写真,那都是摄影师干的事情。
但李明洋没有把话说死,因为节目播出以后,景恬肯定要让他拍……
他可不想被打脸。
半个多小时后,录制结束。
李明洋和王常田来到休息室,聊起了接下来的安排。
光线传媒的前身“光线电视策划研究中心”,专注于电视娱乐节目制作发行。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中国娱乐报道》后来改名为《娱乐现场》,被称为“娱乐界的新闻联播”。
后来通过购买或兼并业务互补的小型企业,逐渐渗透到大型公关活动、颁奖典礼和娱乐秀。
其中“音乐风云榜颁奖盛典”被媒体誉为“中国的格莱美”。
光线传媒旗下大型娱乐活动品牌“嘉华丽音”,是国内第一演艺活动品牌。
承办国内“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等多个电影专业奖项颁奖活动。
还是国内最专业的电影首映式承办机构,承办了包括《卧虎藏龙》、《十面埋伏》、《集结号》、《功夫之王》、《赤壁》等大片在内的多场首映礼。
光线不可谓不强大,民营影视公司,只有华艺能稳压光线。
08年,两者在营收方面,光线其实更高,利润方面光线更是遥遥领先。
但是,就像上影和中影一样。
上影一直比中影营收好,利润高。
中影前几年一直都是亏损状态。
但圈里人从来不认为上影比中影强。
无论中外都是电影为王。
光线05年才进场,06年才发行了第一部电影伤城。
而华艺早在98年就找到冯裤子,开出了400万元的天价年薪,联手合作。
其后,凭借冯裤子的《不见不散》,华艺在业内打响了知名度。
其后,华艺凭借着每年投资冯小刚的贺岁片招牌开始声名鹊起,赚得盆满钵满。
靠冯小刚的贺岁片打下第一片江山来之后,华艺兄弟开始了自己全方位多领域的扩张之旅,开始在电影电视、艺人经纪、音乐唱片、娱乐营销等领域全面发力,并于2005年正式成立华艺兄弟传媒集团。
除了冯裤子和王大军亲自操刀制作作品外,青楼兄弟能迅速崛起,还离不开“国内第一经纪人”王金花。
最鼎盛时期,华艺签下超过一百位,两岸三地一二线当红明星。
这些明星平均每年为华艺兄弟贡献超1亿元利润,毛利一度高达60%以上。
强强联手,让华艺兄弟在短短几年扶摇直上,从广告公司摇身一变成为影视行业老大。
只是,这种过于依赖某人的形势也隐藏着高风险。这意味着一旦王牌流失,将对公司带来很大的冲击。
2005年,随着艺人经纪市场的变化,王京花出走华艺兄弟,并釜底抽薪,带走了70多位当红明星,转投华艺的竞争对手天橙娱乐。
令华艺兄弟元气大伤,内外交困。
为了平息这些负面舆论,王大军霸气的说了一句,‘华艺兄弟缺了谁都可以!’
这句话其实还有下一句,那就是‘不能没了冯裤子。’
其实王金花离开华艺,说是理念不合,道不同不相为谋,其实都是假牙。
说到底还是钱!
随着华艺兄弟的迅猛发展,王金花想要更多的股权和利益,而冯裤子觉得大小王给少了,想要更多的钱。
面对公司的两大中流砥柱的要求,大小王犹豫了。
冯裤子直接妈了个巴子,拍拍屁股走了,不干了。
王金花当时很高兴,少了冯裤子,华艺更加离不开她了,她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然而出乎她意料的是,王大军用股份和钱把冯裤子请了回来。
王金花大怒,带着手下的艺人集体出走,为了不让跟她跳槽的艺人们赔付违约金,直接放弃了自己在华艺的所有股权。
转投华艺的竞争对手天橙。
在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大小王的选择非常愚蠢。
但后来,冯裤子用一部部电影,侧面印证了大小王的选择多么正确。
同时也印证了一个真理!
那就是影视公司,电影,电影导演的重要性!
05年末到06年末,国内三大导演同台竞技,三部超级大制作电影。
最终三人全部血亏,谁也没赢。
第二年,两大导演沉默,冯裤子用《集结号》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不仅证明国内的大制作能盈利,还割奖如麻,名利双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