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军心(1/2)
金江镇士兵的待遇不高。
对比锦州镇的待遇,减了一半。
可是金江镇的辽民,仍然不少愿意从军,或者为了报仇,或者为了其中的好处。
金江镇的兵能多分田。
只此一项,就让辽民羡慕不已。
不过这两年来,金江镇并没有从辽民中募兵了。
一则金江镇兵多,再继续扩招,已经无法供应,会拖累民政。
二则数千军校生。
每年都有数百充入军中。
今年更是达到了顶峰,有一千余年满十八岁,身材壮硕,神采飞扬的后生们,全部递交了入军的申请书。
如何安置这一千余军校生,已经成为了金江镇头疼的事。
军队里大部分的将领,去了锦州叙职。
唐清安也没有闲着。
军司。
主官行军司马。
权职非常大,军司事繁任重。
和朝廷京城的戎政尚书差不多,却比戎政尚书的权利更大。
不但负责监督各军的训练,还考核其贤良,且管理各式器械,军符军籍等文书。
然后还掌管军法,军资粮饷的分配等等。同时负责出面,调解军队需要和地方官员沟通的事宜。
军司衙门的人手,有的来自文官,有的来自武将。
文官例如方士珍,以前的管粮通判,对军务有了解的,武官例如因罪调职到军校,现在又提拔起来的郑刚。
行军司马则是谢友成。
军司已经拿出了建议。
这批军校生有三个去处。
军司衙门新建,需要不少人手,这些读过书的军校生,虽然没有经验,却可以招募进来培养。
不过只能招募不足百人。
另外两处大头。
一处是节度府亲卫军。
由原来的亲卫营五百人扩建为三千人。
可以招募三四百军校生。
剩余的军校生。
则分配到军中各处,以伍长,什长开始做起,有才能的,可以从队长开始做起,可以加强对军队的管控。
唐清安批了同意。
这些事由行军司马去操作,他倒是不用如何插手,只看结果就可以了。
以谢友成的资历和威望,不论是文武官员,都不敢不给面子。
谢友成暗中为唐清安负责机密事宜,如今将近六年的时光,唐清安不忍他在碌碌无名。
因此把谢友成原来负责的差事,都转交给贾鉴负责。
谢友成明白其中的利害,十分爽利的交了出去,痛快的上任行军司马一职。
既然他开始负责军中的事,向将军汇报了军司的事宜,开始担心起军将去锦州的的后果。
唐清安倒没怎么在乎。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诉求,都有每个人的心思。
例如他。
宅院,妻妾,丫鬟,下人,家业等等。
他都是如此。
如何能要求手下的文武官员做圣人呢。
除非他带头。
不提他做不做得到。
贾府的安排,他就无法拒绝,不然于理不合,让人不可置信。
人到了一定的位置,当然就会想要更多。
可是金江镇不同。
金江镇总归是孤悬海外,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以他的威望,朝廷无法直接打压。
像陕西,山西等边军,乃至蓟镇,平安镇等。
靠近京师独立权不强,因此将门势力不强。
而像云贵,或者辽东等。
远离京师。
则将门势力强大。
前有藩王,后有北镇。
北镇虽然没了,可是锦州的武将们崛起,同样也是一股不可小瞧的势力。
金江镇比这两地还要远离京师。
如果是太平时节。
当然不提。
不过唐清安还在观望。
观望历史。
他才二十几岁,同样不急。
哪怕朝廷打压他几年,实在抗不过去了,历史又和原来不同,那他就学北镇嘛。
痛痛快快的当一个侯爷。
如果朝廷治理不善,惹得遍地流民四起,那他更不用做什么了,只需要顺应形势即可。
现在唯一忧虑的,就是自身的安全。
所以他才绝对不去贸然见辽东经略,不选择大胆冒险,哪怕因此引来朝廷更加猜忌。
历史上。
毛文龙建立的东江镇,军中将领十之八九都是他的干儿子干孙子担任。
论在东江镇的权利和威望,手段虽然粗糙,可是这个时代还就认这些,因此控制力并不比自己要小。
而当毛文龙一死,则万事皆空。
没人敢提为他报仇之事。
就算毛文龙的儿子,也只能乖乖就范。
唐清安有义弟。
可是刘承敏如何又能抗拒大势,能做到的,无非选择保护他的家小,委曲求全。
因此唐清安应对朝廷的策略很简单。
熬。
熬天时。
根据天时而做出选择。
“将军治下有十万兵,辽民三百万,真到了忍耐不住的地步,也是可以入关的。”
谢友成突然说道。
唐清安明白谢友成突然说这番话的用意。
主要是为了表忠心。
谢友成负责机密事宜,知道太多金江镇的秘密,乃至三弟在京城做的事。
如今调离了此位,升任行军司马。
虽然得了一个好结局,但是他不同于旁人。
旁的人投靠朝廷,对将军带来不了什么威胁,而他知道太多的秘密了。
“我是不会闯关的。”
唐清安笑道。
他有太多的历史可以借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