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古代也有硬笔】(1/2)
太阳毒辣,陈渊和薛道光没去外边,全都待在屋里研究数学。
朱铭捡起桌上一只竹笔,笔尾是封闭的竹节,笔尖为双瓣合尖构造。除了没有橡胶吸管,这支竹笔的结构功能,与现代钢笔一模一样。
“朱院长,你弄出来的?”朱铭觉得很有用,自己也想搞一支。
“老陈和老薛自己做的,”朱国祥又拣出两支硬笔,说道,“这是苇管笔,跟竹管笔的构造一样。这是木笔,无法储存墨水,需要一边蘸墨一边写。他们的硬笔书法都不错,肯定早就练习过。”
朱铭感觉自己被刷新三观:“也就是说,至少在宋代,就已经有钢笔雏形了?”
何止是宋代,这玩意儿至少能追溯到唐代,甚至汉代都有可能出现了。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就鉴别出2万多页的硬笔书法写本。各大遗址的硬笔,也不止出土一支两支,分为竹管笔、苇管笔、木笔、骨笔等多种类型。
朱国祥说:“他们在学习数学和物理时,嫌毛笔画图太麻烦,就自制了一堆硬笔。后来干脆不用毛笔了,就连写文章都用硬笔。其中苇管笔数量最多,制作方便,消耗也快,老陈已经写秃了十多支。”
“这两人现在学到哪里了?”朱铭问道。
朱国祥说:“我不晓得21世纪的教材怎么编的,按我那个时候的教材,陈渊已经把初中数学、物理学完,薛道光可能是初中一二年级的水平。当然,电学这些没教。”
“牛逼!”朱铭赞道。
朱国祥问:“什么时候走?”
朱铭道:“九月底,去洋州跟他们汇合,我估计九月二十号就要下山。”
“那快点训练村兵吧。”朱国祥说。
朱铭道:“已经安排了,明天就开始练。”
朱铭拿着那支竹筒笔做模板,抄起小刀去屋子后面,那里堆放着用剩下的制笔材料。
选了一根香烟粗细的竹管,然后慢慢削笔尖,还把笔尖破为两瓣,经典的钢笔笔尖结构。再慢慢磨笔尖,磨得光滑了便搞定。
“这个笔怎么加墨?”朱铭跑去问陈渊。
陈渊说:“有小勺。”
朱铭用小勺舀墨水,一点一点倒入笔管,挺费劲的,还不时要抖几下,没有橡胶吸管方便。
装完墨水,还塞了笔舌。
朱铭问道:“陈先生经常用竹笔吗?”
陈渊说道:“文吏经常用,硬笔写着更快,和尚道士也用于抄经。”
“先生可知,这竹笔有什么道理?”朱铭随时随地传播物理。
陈渊却说:“充入墨水,抖掉里面的空气,笔管内的气压就小于外面的气压。再加上墨水表面的张力,笔尖朝下时,就不会大量流出墨水。写字时,笔尖、笔舌通过毛细现象,可以持续吸收墨水。如果因气压、震动、重力,打破了笔管内的平衡力,笔舌便如堰坝将多余墨水拦住。”
好嘛,朱院长已经传授了气压知识。
陈渊感慨道:“万物皆有其理,这竹管笔亦然。元璋兄学究天人,无论拿着什么东西问他,他都能鞭辟入里的解答。”
朱铭说:“晚生九月底出门,前往东京赶考,先生是留在村里,还是一起过去?传播道用之学,总不能一直留在山上。”
陈渊想了想:“一起去吧。洋州太小,东京才是传道之地。”
如果是传统的儒家学派,随便挑个村落结起草庐,就能吸引读书人过来求学。
但他们的主张是“百姓日用即为道”,初创时受众为中下层士子和市民,这就必须前往大城市讲学。
开封,无疑是最大的城市!
薛道光终于画好一条辅助线,抬头说:“贫道也去东京。”
“道长不是从东京遁走的吗?”朱铭问。
薛道光说:“风头过了,可以回去。”
紫阳真人的徒弟有上百人,得到真传的仅一人而已,那便是薛道光的师父石泰。
对了,石泰医术高超,薛道光也有近十年的行医经验,他最近还将许多方子传给村里的小赵郎中。
石泰属于日子人,对传道并不热衷。他当初叮嘱薛道光,让薛道光前往东京,依附权贵,广收门徒,振兴他们这一派。
怎奈薛道光的性格差不多,到如今一个徒弟也没收,更懒得通过道术攀结权贵。
但师命难违,薛道光也想收徒啊,他觉得朱铭就挺有悟性。既然朱铭不愿拜师,那就另择弟子呗,跟着陈渊去东京转转,一边学习数学物理,一边物色有潜力的弟子。
确定好一起走,朱铭翌日便开始练兵。
算上张广道等头目,一共训练七十五人的保安队。
从村里的青壮当中挑选,不给兵饷,而是赐予他们新开的荒地——新来的村民开荒,开出十亩地,要拿出一亩卖给村里做公产,这些新开垦的土地用于赏赐。
因此大明村的保安队,有点像隋唐的府兵制!
张广道被任命为都头,田三做副都头,邓春等人做十人队长。
至于白胜、石彪,朱铭要带去东京。
朱铭把保安队组建完毕,并不亲自训练,他只在旁边监督,让张广道负责练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