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公对公(1/2)
滋啦……
随着厨房里传来的一声响,满屋子飘着肉香味儿,就连呼吸的空气都仿佛能攥出一把油。
要是搁65年以前,液化石油气还没在城市里普及,家家户户做饭都用煤球炉子的年代,住小楼的人家也只能在楼下做饭,谁家要是做一顿肉,整条街都能闻见肉香。
严巧珍手里的锅铲快速翻动,雪白的肥肉渐渐变成了金黄色,滋滋冒着油光。
一旁的李想掂着脚,伸长了脖子朝锅里看去。
“妈!什么时候好啊?”
严巧珍笑着:“刚下锅就等不及了?找你哥玩去,再等会儿就能吃了。”
李想吞咽着口水,一步都舍不得离开。
小手在口袋里摸出一块水果糖,拨开糖纸,伸着胳膊够到了严巧珍嘴边。
“妈,你吃!”
严巧珍躲了一下:“妈不爱吃甜的。”
李想却不肯放下,固执的举着手,严巧珍没办法,只能笑着含在了嘴里。
回头看向外面,李学军和李天明伯侄两个正蹲在大门口抽烟。
屋里的空间太小,一根烟半天都散不掉。
“你和我说的那个事,我想过了,咱们村那座山上的野物,前些年都给打的差不多了,你就是抓些兔子野鸡什么的,能卖几个钱,还得大老远的送来市里,不值当的。”
李天明刚要说话,就被李学军给拦下了。
“苇海和水库里的鱼,你小子甭惦记,那是犯错误的事,集体财产可不敢胡来,要是偷偷摸两条自家吃,倒是没什么,你学庆叔不能为了这个难为你,可你要是拿去卖,一旦被人给发现了,知不知道啥后果?”
李学军只想着全家人平平安安的,可不希望侄子为了赚钱,干那些犯忌讳的事。
虽说这一年多,那股子乱劲儿消停了不少,学校复课了,工厂也都恢复生产了,可他还是觉得不稳当,不知道什么时候,哪股风就会突然刮起来。
“大伯,要是村里卖呢?”
呃?
李学军一怔,没明白李天明的意思。
“我是说,如果以村里的名义,卖给钢厂,公对公,这样应该不犯错误吧?”
李家台子的地理位置,称得上是得天独厚,不但紧挨着山,村北头还有一片湖,方圆七八里,因为生长着大量的芦苇,因此被当地人称作苇海。
刚解放,划分苇海归属的时候,好几个村都在争,最后还是李天明的爷爷,还有本家的几位老太爷在工作组的面前亮出了地契。
这件事才算是有了定论。
旧政府盖大印的地契又如何?
难道当年老百姓找旧政府买地花的钱,就不算钱啊?
再者说,李家全族言明,那片苇海的归属权已经交到了村里,属于李家台子的集体财产。
谁能不认?
就这么着,那片苇海最终归属了李家台子。
不但每年能靠着卖芦苇赚上一笔钱,苇海里面的鱼虾,也都能卖钱给村民们创收。
只不过,之前的鱼虾都是卖给县里的物资局,属于统购统筹,这么一来,价格上肯定要远比市面低。
可要是能……
“那是统购统销的物资,村里哪能说了算?”
李天明顿感无语,大伯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这胆量实在小了点儿。
“大伯,每年苇海里能打上多少鱼,县物资局的人谁知道?最近这几年,还弄个了定额,多打上来的,人家物资局根本不要,最后全都分给乡亲们了,我说的就是这部分!”
李学军这下直接听得愣住了,看着李天明,怎么也琢磨不明白,这个侄子的变化怎么会这么大。
以前的李天明就是个踏踏实实的庄稼汉子,可现在……
“大伯,您觉得怎么样?”
李学军没立刻回答,而是在心里盘算了起来。
照李天明这么说的话,这件事还真的可以运作一下。
只要能定额完成县物资局的采购指标,多打出来的鱼,卖到钢铁厂,既能给村里增加一笔收入,还能解决钢铁厂的物资供应问题。
这属于一举两得。
他现在这个后勤处物资科科长的位置,别人都以为是个肥差,可实际上里面的苦,只有他最清楚。
国家现在对各种物资都施行统购统销,管控的非常严格,分配下来的定额是多少,就是多少。
剩下的缺口只能自己想办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