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相声历史:从夏朝到清朝 > 第3 章 夏朝的陨落

第3 章 夏朝的陨落(1/2)

目录

华夏大地在帝舜的统治下,正逐步走向繁荣安定。这一日,帝舜端坐朝堂之上,神色庄重而平和,他的目光扫过殿下,心中满是对天下苍生的关切。禹、伯夷、皋陶三位重臣侍立一旁,他们皆是国之栋梁,肩负着辅佐天子、治理天下的重任。

皋陶,身为狱官之长,主管刑狱司法,对治理民众有着深刻的见解。此刻,他向前一步,微微欠身,恭敬地向帝舜讲述自己的想法:“启禀陛下,依臣之见,要使国家昌盛,道德需诚实无欺,谋略应英明深远,大臣之间更要和睦协作,如此方能上下一心,共图大业。”皋陶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在朝堂上回荡。

禹听闻,微微点头,随即开口问道:“皋陶所言极是,可具体该如何施行呢?”禹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治国良策的渴望,他深知,皋陶的这番话必定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皋陶微微颔首,继续说道:“啊!陛下与诸位大人,首先要谨慎地修养自身品德,心怀长远之念,使九族亲厚和睦,秩序井然。如此一来,众多贤明之士自然会前来辅佐。而这由近及远的治理之道,其根本就在于自身的修养。”皋陶的话语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众人的心间,让大家对治国理政有了新的认识。

禹听后,心中大为赞赏,他上前一步,对着皋陶行拜谢之礼,诚挚地称赞道:“皋陶的主意实在是高明,所言极是。”禹的声音中充满了敬意,他深知,皋陶的这番见解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皋陶接着又说:“啊!治国之要,还在于了解人,在于安定百姓。”他的目光坚定,望向远方,仿佛看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

禹听后,不禁感慨道:“唉!若要都做到这些,恐怕连帝舜陛下也会感到困难啊。能了解人,便是明智之举,如此便能恰当地任用人;能安定百姓,便是仁爱之心的体现,百姓自然会怀念他。倘若能做到明智和仁爱,又何需担忧驩兜之类的奸佞之徒,又何必迁徙三苗,更不必害怕那些花言巧语、面貌伪善的人呢?”禹的话语中,既有对皋陶观点的认同,也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

皋陶微微点头,说道:“对,啊!人的行为有九种品德,我们要根据一个人的言论来判断他是否具备这些品德。”说到此处,他顿了顿,接着详细阐述道:“开始办事情时,为人应当宽宏大量,同时又能保持严肃恭谨的态度;性情温和,却又能卓然自立,不随波逐流;为人忠厚老实,办事时又能敬谨专注;善于治理事务,同时态度认真负责;柔顺驯服,却又能在关键时刻刚毅果断;正直不阿,还能做到温和宽厚;简约平易,却不失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又能脚踏实地务实做事;坚强有力,且一切行为都符合道义。要大力彰显那些有常德的人,如此国家方能吉祥安康。”

皋陶稍作停顿,目光扫过众人,继续说道:“每天能表现出三种品德,早晚都恭敬努力,就可以成为卿大夫,保有家族的荣耀与地位。每天能严格恭敬地实行六种品德,辅助天子处理政务,就可以成为诸侯,保有自己的封国。若能全面地接受并普遍施行九种品德,让具备九德的人都担任官职,那么杰出的人才就会在合适的官位上发挥才能,各级官员都会严肃恭谨地履行职责。切不可让人们受到邪恶和奇谋的影响。若让不具备品德的人占据官位,这便是扰乱上天的安排。上天会讨伐有罪的人,我们要用五种刑罚来惩处五种罪行。诸位大人,你们觉得我的话到底可行吗?”

禹听后,毫不犹豫地说道:“皋陶的话,完全可以付诸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禹的声音坚定有力,表达了他对皋陶观点的全力支持。

皋陶谦逊地说道:“我并没有什么过人的智慧,只是一心想着能有助于推行治道罢了。”他的脸上洋溢着谦逊的笑容,丝毫没有居功自傲之意。

这场朝堂之上的论政,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国家治理的道路。皋陶、禹等贤臣的智慧与见解,为华夏大地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思想,也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激励着后世子孙不断追求治国理政的真理。

帝舜端坐在朝堂之上,神色温和而又带着几分期许,目光落在了治水功臣禹的身上,缓缓开口道:“禹啊,你也说说你的高见,朕很想听听你的想法。”那声音不疾不徐,却带着无上的威严,在空旷的朝堂里回荡。

禹听闻,立刻恭敬地行了拜礼,他身姿挺拔,面容谦逊,口中说道:“啊,陛下,我有什么可说的呢!我不过是每日都在想着如何勤奋努力地做事罢了。”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一种质朴的诚恳,让人感受到他对这份职责的敬重。

一旁的皋陶听到禹的回答,不禁心生好奇,上前一步,微微欠身,追问禹说:“禹,你所言的勤奋努力,究竟是何意呢?”皋陶的目光中透着探究,他深知禹治水的功绩非凡,想必这勤奋努力背后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禹微微点头,神色变得凝重起来,回忆起那段艰苦的治水岁月,缓缓说道:“想当初,洪水滔天,浊浪滚滚,那洪水浩浩荡荡地奔腾而来,将高山紧紧包围,汹涌的浪头无情地漫上了丘陵。百姓们深陷水患之中,苦不堪言,房屋被冲垮,农田被淹没,生活陷入了绝境。在那样艰难的时刻,为了能尽快治理水患,拯救百姓,我在陆地上行走时就乘车,借助车马的速度,快速前往各个治水地点;在水中行走时,便乘船,乘风破浪,勘察水情;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橇,在那泥泞的沼泽里艰难前行;在山路上行走,便乘檋,稳稳地攀爬陡峭的山路;在山上行走,还砍伐树木作为标记,以便后续的治理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我和益一起,不辞辛劳地给民众分发稻种和新鲜食物,让百姓们在洪灾之后,仍能有粮食播种,有食物果腹。我带领众人挖通了九条大河,使肆虐的洪水能够顺利流入大海,不再泛滥成灾;又疏通了田间小沟,让积水能够流入大河,恢复农田的生机。我还和稷一起,给那些难以得到食物的民众分发粮食。当粮食匮乏的时候,我们就从粮食有余的地方调运来补充不足的地方,并且安排民众迁移居住到安全且适宜生活的地方。经过这般努力,民众才终于安定下来,万国也得以治理。”禹的讲述,仿佛将众人带回到了那个洪水肆虐的年代,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了他治水的艰辛与不易。

皋陶听完,不住地点头,由衷地赞叹道:“对,这的确是美好的功绩啊!你的努力和付出,为天下百姓带来了安宁,实乃大功一件。”皋陶的话语中充满了敬佩与赞赏,他深知禹治水的功绩,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百姓的福祉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禹微微颔首,向皋陶表示感谢,随后又转向帝舜,神情庄重地说道:“啊,帝舜!您要谨慎地对待手中的在位之权,一举一动都应安稳妥当。要辅佐有德之人,如此一来,天下百姓定会大力响应您的号召。心地要保持清明,以昭明之德对待上帝的命令,上天必然会重新赐给您美好的命运。”禹的话语中,满是对帝舜的忠诚与劝谏,他希望帝舜能够以仁德治国,造福天下。

帝舜听后,微微叹息一声,感慨地说道:“唉,大臣啊,大臣啊!你们都是我的左膀右臂、耳朵眼睛。我一心想要帮助百姓,让他们过上安稳的生活,你们一定要好好辅佐我。我想要观察古人衣服上的图案,把日月星辰等象征着天地万物的图案绣在衣服上,以彰显天子的威严与对天地的敬畏,你们要明确这件事,妥善安排。我想要听六律、五声、八音,通过七音来咏唱,根据它来处理各种政事,判断国家的兴衰与百姓的疾苦,你们要为我听审,不可有丝毫懈怠。我若有过失,你们一定要匡正辅佐我,切不可让我犯下大错。你们不要当面奉承我,背后却诽谤我,为人臣子,应当忠诚正直。要敬重前后左右的大臣,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治理好国家。那些进谗言的嬖臣,如果君主的德政真正施行,他们就都会被清除,绝不能让他们扰乱朝纲。”帝舜的话语中,既有对大臣们的殷切期望,也表达了他对国家治理的坚定决心。

禹听后,郑重地点头,说道:“对。如果帝舜不能及时地这样做,好坏不分,那么国家的治理就不会有成效。唯有明辨是非,任用贤能,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禹的声音坚定有力,再次强调了明辨忠奸、任用贤才的重要性。

这场朝堂之上的议政,充满了智慧与忠诚。帝舜、禹、皋陶等君臣之间的交流,不仅展现了他们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更体现了他们一心为民、共筑太平盛世的决心。他们的话语,如同洪钟大吕,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回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国理政经验。

朝堂之上,气氛庄重而热烈。帝舜的神情严肃,回想起丹朱的种种行径,不禁微微皱眉,声音中带着一丝严厉与惋惜:“切勿效仿丹朱那般傲慢无礼,他只贪图怠惰游乐,在无水之地强行行船,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荒诞之举,在家中更是纵情享受,毫无节制。如此放纵,终致其后代断绝,这般行为,实乃天理难容,我断断不能容忍。”话语间,帝舜的目光扫视着朝堂上的众人,仿佛在告诫众人莫要重蹈覆辙。

禹上前一步,身姿挺拔,神色恭敬,讲述起自己的过往:“陛下,我娶了涂山氏的女子为妻,婚后仅仅四天,便毅然离家投身治水大业。孩子启出生后,我也无暇顾及抚养他,一心扑在治水之事上。正是这般全身心的投入,才成就了治水的功业。治水成功后,我又辅助陛下划定了五服的范围,直至五千里之遥。每州设立十二师,负责管理地方事务。疆域之外直至四海,也都设立了五个长官,他们各司其职,各自都能按规定建立功业。然而,唯有三苗冥顽不灵,至今仍顽固不服从,还望陛下多加思量,妥善处置。”禹的话语中,既有对自己治水经历的回顾,也有对国家现状的忧虑。

帝舜微微点头,目光中满是赞赏与欣慰,说道:“推行我的德政,使天下百姓受益,这皆是你依照次序努力的结果啊。你的功绩,朕铭记于心,天下百姓也都看在眼里。”帝舜的声音温和而坚定,对禹的认可溢于言表。

皋陶在一旁,听着帝舜与禹的对话,心中对禹的品德愈发敬重。他深知禹为国家和百姓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于是决定让百姓都以禹为榜样,学习他的勤勉、忠诚与奉献精神。若有人不遵循,便用刑罚来处置,以此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道德规范。如此一来,舜的德政在禹的表率作用和皋陶的推行下,更加发扬光大,惠及四方。

此时,夔负责推行乐教,他的才华与努力为国家带来了别样的生机。祭祀祖先的大典上,气氛庄严肃穆。夔指挥着乐师们奏响美妙的乐曲,那悠扬的旋律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令祖先的神灵仿佛真的降临。诸侯们纷纷相互礼让,展现出谦逊有礼的风度。现场的鸟兽似乎也被这美妙的音乐所感染,欢快地飞舞跳跃。《箫韶》乐曲演奏了九章,那动人的旋律达到了高潮,引得凤凰也飞来,随着乐声翩翩起舞,各种野兽也都跟着节奏舞动,场面壮观而和谐。百官们沉浸在这美好的氛围中,彼此之间真诚相待,和谐共处。

帝舜被这一幕深深触动,心中感慨万千,于是作歌道:“奉行上天的命令,要抓住时机,关注细微。”歌声中,蕴含着帝舜对治国理政的深刻感悟,提醒众人要顺应天命,把握时机,注重细节。接着,他又激情澎湃地唱道:“大臣们欣喜啊,君主奋起啊,各项事业兴盛啊!”这歌声,表达了帝舜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期许,也展现了他对君臣齐心协力共创大业的坚定信心。

皋陶听着帝舜的歌声,心中激动不已,他行稽首礼,高声说道:“要记住啊,带头兴起各种事业,谨慎地对待法令,要恭敬啊!”皋陶的话语,如洪钟般响亮,提醒着众人要积极进取,遵守法令,心怀敬畏。随后,他也激情满怀地唱道:“君主圣明啊,大臣贤良啊,各项事务安康啊!”这歌声,是对帝舜和大臣们的赞美,也是对国家美好未来的憧憬。紧接着,他又严肃地唱道:“君主琐碎啊,大臣懈怠啊,万事都会荒废啊!”这歌声,如同一记警钟,告诫众人要警惕懈怠,不可因小失大。

帝舜听后,郑重地拜谢,说道:“对,大家都要恭敬地去做啊!”帝舜的话语,既是对皋陶的回应,也是对全体大臣的勉励。

在这场盛大的祭祀与乐舞中,众人感受到了德政与乐教的力量。天下人都对禹明确的度数和声乐推崇备至,认为他的功绩如同山川神灵般伟大,能够庇佑百姓。于是,众人让禹成为山川神灵的主宰,赋予他守护山川、福泽万民的重任。从此以后,禹的名字和他的功绩,在华夏大地上代代相传,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传奇。

在远古的华夏大地,权力的交接正悄然上演着新的篇章。帝舜深知禹的贤能与功绩,为了天下苍生的福祉,毅然向上天举荐禹,将其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时光荏苒,十七年后,帝舜溘然长逝,如同巨星陨落,整个天下沉浸在悲痛之中。

千哥:看看人家,难怪士大夫都称赞尧舜禹,根据功绩和贤能传递最高权力。后来“家天下”时代,多少个王子王孙,以及他们的母后,因为争夺王位打得头破血流。后来刘邦的皇后吕雉把戚夫人害得多惨?吕雉命人砍去戚夫人的手脚,挖掉她的眼睛,熏聋她的耳朵,毒哑她的嗓子,然后将其丢在茅厕之中,称为“人彘”,戚夫人最终在极度痛苦中死去……

锅老师:确实够惨的,戚夫人绝不仅仅是唯一的受害者,不知道有多少亡魂,而且还波及无辜的百姓。

按照古礼,禹为帝舜服丧三年。三年期满,为了避让舜的儿子商均,禹悄然前往阳城隐居。禹的心中,既有对帝舜的敬重,也有着对权力交接的审慎。然而,天下诸侯们心中自有评判,他们深知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对他的贤能与领导才能钦佩不已。于是,诸侯们纷纷离开商均,不辞辛劳地前往阳城朝拜禹。在众人的拥戴下,禹顺应天命,登上了天子之位。他面向南方,接受天下人的朝拜,建立了国号为夏后的王朝,以姒为姓,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帝禹即位后,心怀天下,深知治理国家需仰仗贤能之士。他首先想到了皋陶,这位与他一同为国家出谋划策、治理百姓的挚友。禹毫不犹豫地举荐皋陶,并将诸多政务交予他处理。皋陶殚精竭虑,为夏朝的发展尽心尽力。然而,命运弄人,不久后皋陶与世长辞。禹深感悲痛,为了表彰皋陶的功绩,他将皋陶的后代分封在英、六两地,还有部分封在许地,让皋陶的家族荣耀得以延续。

之后,禹又将目光投向了益,他看重益的才能与品德,举荐益处理政务,期望他能成为国家的栋梁。益不负所望,在政务处理上展现出卓越的能力。

时光匆匆,十年后,帝禹决定到东方巡视。他一路跋山涉水,视察各地的风土人情,关心百姓的生活。当他抵达会稽时,却不幸染病去世。临终前,禹将天下传给了益,这是他对益的信任与托付。

益遵循古礼,为帝禹服丧三年。三年过后,益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他效仿禹当年避让商均之举,将帝位让给帝禹的儿子启,自己则前往箕山的南面隐居。这一行为,既展现了益的谦逊,也体现了他对禹家族的尊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