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 章 夏朝的陨落(2/2)
益遵循古礼,为帝禹服丧三年。三年过后,益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他效仿禹当年避让商均之举,将帝位让给帝禹的儿子启,自己则前往箕山的南面隐居。这一行为,既展现了益的谦逊,也体现了他对禹家族的尊重。
禹的儿子启,自幼聪慧贤能,在成长过程中,他深受父亲的影响,心怀天下,志向远大。因此,天下人早已对他归心。虽然禹去世时将帝位传给了益,但益辅佐禹的时间较短,天下人尚未完全归附于他。当诸侯们得知益让位于启后,纷纷离开益,前往朝拜启,他们高呼:“我们的君主是帝禹的儿子啊!”在众人的拥护下,启登上了天子之位,成为了夏后帝启,开启了夏朝的新篇章。
夏后帝启,这位大禹与涂山氏之女所生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雄才大略与母亲的坚韧聪慧。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启的统治心悦诚服。有扈氏仗着自己的实力,拒不服从启的统治。启深知,若不加以惩处,必将动摇夏朝的根基。于是,他毅然决定讨伐有扈氏。
双方的军队在甘这个地方对峙,大战一触即发。在这关键时刻,启为了鼓舞士气,凝聚军心,作了《甘誓》。他召集六军将领,神情严肃地告诫他们:“喂!六军的将士们,今日我向你们郑重发誓宣告:有扈氏对上不敬天象,对下不尊大臣,其行径触怒上天,上天因此要断绝他们的国运。如今,我奉上天之命,对其进行惩罚。车左的士兵,若不奋力攻击左边的敌人,车右的士兵,若不奋力攻击右边的敌人,你们便是违抗命令。驾车的人,若不能驾驭好车马,同样是不奉行命令。服从命令的,我将在祖庙中给予丰厚的奖赏;不服从命令的,我会在社坛前将其杀掉,而且还要把你们的家属收为奴婢或杀掉。”启的话语,如洪钟般响彻天地,坚定而有力,将士们听后,士气大振。
千哥:我说,锅子,这个《甘誓》怎么那么像战前总动员呢?
锅老师:你有没有看过电影《亚历山大大帝》,或者《勇敢的心》?
千哥:看过啊!
锅老师:很多战争电影都是这样,士兵拿着长矛站成一排又一排,统帅骑着马站在队伍最前面,大声说着战斗口号,然后带领着队伍就向敌军冲锋而去。而在我们中国历史中,《甘誓》就有着类似的作用,它恐怕就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战斗总动员之一,里面竟然还包含着处罚措施,真是牛啊……
在启的带领下,夏朝的军队勇猛无比,向有扈氏发起了猛烈的进攻。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有扈氏的军队被击败,最终被消灭。此役过后,天下人无不震慑于启的威严与果断,纷纷前来朝拜。夏朝的统治由此更加稳固,开启了一段新的历史征程。
夏后帝启的离世,如同夜幕降临,为夏朝的天空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伤。他的儿子帝太康,在众人的瞩目中登上了天子之位,然而,太康似乎并未继承父亲的雄才大略,反而在安逸的环境中逐渐迷失了自我。他沉迷于游乐,不理朝政,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最终导致夏朝国力衰退,民心离散,甚至失去了对国家的掌控权。
在太康四处游荡、荒废国事之时,他的五个弟弟焦急万分,他们深知国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于是,他们在洛水转弯处苦苦等待太康归来,希望能唤醒他的治国之志。在那漫长的等待中,五兄弟心中满是忧虑与无奈,他们以笔为剑,写下了《五子之歌》。这歌声中,饱含着对往昔夏朝辉煌的怀念,对太康失国的痛心疾首,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担忧。
千哥:这个太康是不是就是“太康失国”那个太康?
锅老师:是的,有些人因为某一个事情被人们熟知之后,提到这个人就会让人想起那件事,似乎可以画等号了。比如提到太康,人们立刻能想到“失国”,再比如我,一提到锅子,人们能立刻想到“帅气逼人”。
千哥:咿……你还要点脸不?我看你是没有前面那两个字,没有“帅气”,只有后面那两个字……
太康的时代就这样在混乱中落幕,他的弟弟中康在艰难的局势下即位,成为帝中康。中康即位后,一心想要重振夏朝的声威,恢复国家的秩序。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在他执政期间,掌管天地四时的羲氏、和氏却因沉迷于酒,玩忽职守,荒废了时日,致使历法混乱。这不仅影响了百姓的农耕生产,更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夏朝的统治根基。
面对这一严峻的局面,帝中康果断派胤前去征讨羲氏、和氏。胤深知此次任务的重大,他带着天子的诏令,率领军队,踏上了讨伐之路。临行前,他作了《胤征》,表明了此次征讨的正义性和决心,激励着将士们为了国家的尊严和秩序而战。
中康之后,夏朝的王位在父子兄弟间依次传承。帝中康去世后,他的儿子帝相即位;帝相离世,其子帝少康登上天子之位;少康之后,帝予、帝槐、帝芒、帝泄相继执政。在这些君主的统治下,夏朝虽没有重现启时的辉煌,但也维持着相对的稳定,百姓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国家在平稳中缓缓前行。
然而,当帝不降去世后,王位的传承出现了些许波折。帝不降的弟弟帝扃即位,帝扃去世后,他的儿子帝廑登上了王位。帝廑去世后,众人拥立帝不降的儿子孔甲,他便是帝孔甲。孔甲的即位,仿佛是夏朝命运的转折点,将这个古老的王朝推向了衰败的深渊。
帝孔甲即位后,对治国理政毫无兴趣,却痴迷于方术鬼神之事,整日沉浸在虚幻的世界中,行为放荡。他的所作所为,使得夏朝的德政日益衰败,曾经对夏朝忠心耿耿的诸侯们,看到孔甲如此昏庸,纷纷心生不满,最终选择背叛。
就在夏朝内外交困之时,一件离奇的事情发生了。上天降下两条龙,一雌一雄,出现在夏朝的土地上。孔甲虽对这奇异的景象感到惊喜,但他却根本不会饲养这两条龙,四处寻找也找不到擅长养龙的豢龙氏。
此时,曾经辉煌一时的陶唐氏已经衰败,其后代中有个叫刘累的人,听闻此事后,便向豢龙氏学习养龙的技艺,然后前来侍奉孔甲。孔甲见刘累能解燃眉之急,大喜过望,不仅赐给他御龙氏的姓氏,还让他接替了豕韦氏的后代,委以重任。
然而,好景不长。其中一条雌龙不幸死去,刘累竟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将死去的雌龙做成肉羹,呈给夏后孔甲吃。孔甲品尝后,觉得味道鲜美,并未察觉异常。但当他派人再次索要龙时,刘累深知事情败露后必将大祸临头,心中恐惧万分,最终仓皇逃走。
这一系列事件,如同多米诺骨牌,使得夏朝的统治摇摇欲坠。曾经的辉煌逐渐消逝,而夏朝的未来,正被一层浓重的阴霾所笼罩,不知等待它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千哥:这一块怎么那么玄乎?
锅老师:听听就好,它意味着王朝摇摇欲坠,似乎大难临头的征兆和表象。
孔甲的离世,如同夜幕中一颗星辰的陨落,宣告着一个混乱时代的结束。他的儿子帝皋即位,试图力挽狂澜,重振夏朝昔日的辉煌。帝皋在位期间,兢兢业业,努力修补着夏朝这所摇摇欲坠的大厦。他整顿朝纲,安抚百姓,期望能让夏朝重新走上正轨。然而,长期积累的弊病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夏朝的颓势虽稍有缓和,但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帝皋之后,其子帝发接过了治国的重任。帝发同样满怀壮志,他延续着父亲的政策,积极与诸侯沟通,试图重新凝聚各方力量。然而,此时的夏朝,就像一艘在狂风巨浪中破损的船只,尽管船员们奋力修补,却依然难以抵御汹涌的波涛。
随着帝发的去世,他的儿子帝履癸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便是臭名昭著的夏桀。自孔甲以来,诸侯们对夏朝的离心力日益增强,大多已背叛了夏朝。而夏桀即位后,不仅不致力于修养德行,挽回人心,反而穷兵黩武,以武力伤害百姓。他大兴土木,建造奢华的宫殿,供自己享乐,致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千哥:嚯——夏桀终于出场了,他可是以荒淫无度著名……
锅老师:我在想哪一天把夏桀、商纣王、周赧王、秦子婴、汉献帝刘协、崇祯皇帝、末代皇帝溥仪,都叫来,让他们凑一桌。
千哥:行……行……行,你可别埋汰他们老哥几个,你把他们凑一周啥意思?
锅老师:让他们畅谈亡国的经验教训……
千哥:少废话,接着说!
在众多诸侯中,汤以其贤德和智慧脱颖而出。他广施仁政,关爱百姓,深受民众的爱戴,诸侯们也纷纷归附于他。夏桀察觉到汤的影响力日益壮大,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于是将汤召来,囚禁在夏台。然而,或许是夏桀的疏忽,或许是命运的安排,不久之后,汤又被释放。
重获自由的汤,并未因这次囚禁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推翻夏桀统治的决心。他继续修养德行,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诸侯聚集在他的旗下,共同对抗夏桀。终于,汤觉得时机成熟,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军队,向夏桀发起了讨伐。
面对汤的进攻,夏桀的军队毫无斗志,节节败退。夏桀本人也如丧家之犬,一路逃到了鸣条。最终,他在鸣条被彻底击败,落得个被放逐的下场,最终在流亡中死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夏桀懊悔不已,他对人说:“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在夏台就把汤杀掉,以至于落到如今这般田地。”然而,一切都已无法挽回,历史的车轮无情地向前滚动。
汤凭借着正义之师,推翻了夏朝的统治,登上了天子之位,开启了商朝的新纪元。尽管汤取代了夏朝统治天下,但他并未赶尽杀绝,而是封了夏朝的后代。到了周朝时,这些夏朝的后裔被封在了杞国,延续着夏朝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