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梨博园里话农经(2/2)
很简单,他说,把这个项目交给农业和科技局来完成。把这个沟里所有的土地分成小块,把全世界所有的梨树品种,只要在北方能够栽种的,全部移植过来。每一小块栽种一个品种,把这里办成梨树的试验田,交给拥有土地的农民管理,由农业和科技人员指导。到收获季节,让游客们到这里来采摘品尝。口感好的,销路好的,产量高的,容易栽培的,保留下来。没有经济价值的,再换上一种试种。如果经济价值高,根本用不着政府去推广。我们农民就会削尖脑袋去栽培种植的,就能把全县建成一个梨树品种大博园。到时候,就现在这样的地方,不红也不可能,自然就成为真正的旅游景点了,还能给农民创造很大的经济价值。全县还会有贫困户吗?我们政府领导的成绩就不用宣传,也会举世瞩目的,对他们的前途也帮助很大。这么好的事情,一个错误的决策就搞砸了。这里的农户每年都要向政府要征土地的钱,常常因此上访,把后任领导搞得焦头烂额,得不偿失。
我惊奇地望着他,我真怀疑我面对的是一个农民,一个没上过一天学的农民。我不得不把他当做专家来看,而且是一个很有思想,很有看法,很有见地的思想者和操作者。
你不是人大代表吗?这么好的想法,你怎么不写进议案里,也许领导看到以后会采纳的。
我困惑地问他。
我们怎么能知道呢?政府的决策,人家是圈子里边转着的。而圈子里的人,哪个敢给一把手提建议?敢给提建议的人又不知道。如果这样重大的决策,放到人大政协会上,让大家讨论,恐怕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至少我会把我的想法写进我的议案里去的。但人家根本不让我们知道。等我们知道的时候,就是参加两会时,坐着车让我们去参观他们的政绩的。这个时候木已成舟,别说提建议了,只有大声地说好,一切都好。文人墨客还被组织起来,写诗歌散文,赞美这个景点如何了得。我们只能给人家拍手,就算你有勇气说出来,除了得罪人,甚用也没有了。
我惊讶地望着他,突然明白有一句谚语,叫山高皇帝远。越是偏远的地区,越是穷困的地区,权力越是大的不得了。有的甚至就是无法无天。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弱势群体,如果组织机构不能监督,就什么样的监督都没有了。不同于大城市,还有高级知识分子,还有记者媒体,而这样的小地方,权力就是一切。
那你能说说这都是为什么吗?我似乎有些明知故问地说。
一把手的权力不受监督吧。他说,当然也跟个人的素质有关系。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是诸葛亮的名言吧。诸葛亮之所以成为诸葛亮,除了他个人的智慧外,集思广益也是他一个最重要的人格特点。一把手权力本来很大,自己又把自负当成自信,从来不听外界的和专业人士的看法,任性而为。重要的是跟他的个人利益没有关系,几千万扔了,扔的也不是他自己的钱。如果这个产业是他的,他一定会精打细算,多方论证,轻易不敢下结论,不敢随便上马的。我们这小地方,也只当是一个缩影吧,比起全国来说,我们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全中国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几十亿的别墅,说拆就拆了,完全可以拍卖,把拍卖得来的钱保护环境,举办公益事业,对肇事者给予几倍或者十几倍的罚款,罚得他们倾家荡产也是一种巨大的惩戒,比判刑还要严厉得多。拆除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啊,成千上万吨的垃圾往哪倒?真不知道那些大人物是怎么想的。
像这种问题怎么解决呢?
我是最大媒体的记者,面对着眼前这个经历坎坷的农民,就像个洗耳恭听的小学生。这固然跟我的工作风格有关,但最重要的是我现在的采访对像,他确实是一个值得我去请教的人。
说容易也容易,说不容易也不容易。他说,我们现在真正的是法治社会,看一看你们媒体的报道,这些年平反了多少冤假错案?说明我们现在的政府,越来越重视法治了,所以对这个问题,一定要立法。如果不立法,像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很多。顶多算是工作上的失误,不可能追究领导的法律责任的。不管把工作干得砸到什么地步,无论把国家的钱财浪费了多少,这样的决策者仍然会踩着这样的政绩,光荣提拔,官越做越大,事越办越糟。
怎么才能用法制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看着他说。
立法嘛,毛主席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我们现在对贪污和受贿打击很大,中央巡视组一来,贪官污吏惶惶不可终日。可对由于决策失误,造成巨大浪费的人,没有任何处罚。我们的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应该在刑法里面加一条罪,叫浪费罪。只要有了这样一个罪名,决策层的领导们,他就一定要慎重,就绝对不敢一拍脑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了。一想到这样做的后果,谁也不傻,就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何况这样建设浪费后面的猫腻还有多少?我们局外人当然根本不知道。
我真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他这样一个人放在这个小县城里,完全就是一种浪费。他应该到全国人大全国政协那样的机构里边,参与重大决策,一点也不比那些专家学者差。
他们没有做到的事情,我反而做到了。
上了车以后,我替他开着,他坐在副驾驶上,很有些自豪地说。
你做了什么?我看着前面的柏油路,似乎不太经意地问。
以前是政府强迫我栽树,我享受到了栽树的福利,就在自己的承包地里,开辟了一块梨树试验田。我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适合北方栽种的梨树品种,每一种都买上十几株,比较试种了几十种。在经过好几年的试验以后,终于找到了一种非常适合我们这里栽种的梨树品种,是一种甜度极高,颜色鲜艳的新品种。由于还没有命名,我根据我们自己的特点,我把它叫作嵎州红梨。产量非常高,口感非常好,每亩产量纯收入要达到一万多。我们村里的人是最早栽种这种梨树的人。县里领导还真不错,听到我试验成功以后,很快命令各乡镇推广,成为我们县继苹果产业以后,又一种新型的产业,成为我们农民创收的第二大支柱型产业。这大概是我当了好几届人大代表的原因。要不是年龄问题,我可能还会继续干下去,给我一个表达我思想和想法的平台,多少还是能起一点作用的。你来的不是时候,如果是秋天,收获的季节,一定会让你吃到我的嵎州红梨的。
他有一些自豪地说。
听着他轻描淡写的叙述,我不由得心生感慨:政府花了几千万,用水泥钢筋做成了一堆什么也没有用的东西。而一个历经生活坎坷的农民,用自己一点有限的收入,敢于创新,勇于探索,从政府强迫他栽种果树,到自己自觉自愿地来搞果树新品种的试验。强大的政府没有做到的事情,一个渺小的农民却做到了。这里的变化完全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这是一种历练,一种信念,一种思维的转变,一种新思想的形成。这要比单纯地栽种几棵树,赚上几万块钱,更要有价值,有意义的多。什么叫新型农民?不管他是成功还是失败,是赔了还是赚了。观念的转变就是最大的转变,勇于探索,敢于试验,不怕失败,屡败屡战,这才是真正的新型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