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旧伞痕(1/2)
天刚蒙蒙亮,西巷早市的炊烟混着雨气,在青瓦间织成灰白的网。柳青河蹲在门槛上刮竹青,刀刃贴着老竹凸起的骨节,发出“咯吱咯吱”的细响。昨夜的账册还摊在案头,山茶花瓣压在琉璃镇纸下,枯黄的边缘卷曲如蛾翅。
“柳哥儿!柳哥儿!”赵掌柜的破锣嗓子惊飞檐下避雨的麻雀。老货郎的独轮车撞在石阶上,篓里滚出几颗沾泥的冬枣。柳青河扶住踉跄的老汉,见他蓑衣下摆沾着暗红泥浆,像是从坟地里蹚过。
“那竹子……蓝花谢了!”赵掌柜哆嗦着从怀里掏出布包,层层油纸揭开,露出截发黑的竹片。柳青河凑近细看——竹芯处结着黄豆大的蓝斑,细闻竟有股熟透的李子味。
后屋的泥炉煨着新熬的鱼鳔胶。柳青河将亡妻留下的半柄伞骨浸入淘米水,青竹渐渐褪去浮灰,露出内里蛛网般的裂纹。这是月容最后的手艺:二十八根伞骨只劈到一半,断面留着细密的凿痕,像谁欲言又止的齿印。
阳光忽地刺破云层,柳青河眯起眼。恍惚见月容绾着素色头巾,跪坐在蒲团上绷伞面。她总爱在晴天裱糊,说日头能晒透桑皮纸的筋骨。那日她咳得握不住刷子,鱼鳔胶滴在素绢上,凝成琥珀色的泪……“啪嗒!”
檐角融化的雨水砸在瓦盆里,惊散幻影。柳青河抹了把脸,指尖触到伞骨裂痕中的异物——竟是半枚生锈的绣花针,针鼻还穿着褪色的红丝线。
午后的日头晒得铺子门板发烫。柳青河将三十年前的旧账册摊在席子上,霉味混着墨香扑面而来。账页间夹着张泛黄的婚书,男方署名“陈恪”,女方却被人用朱砂划去,只余“苏氏”二字洇在红框里。
后窗突然传来“笃笃”轻响。邻家阿宝扒着窗棂,举着个油纸包喊:“柳叔!棺材铺刘阿公让捎给您的!”柳青河解开封绳,滚出枚鎏金铜扣——正是老银匠惯用的袍子扣。扣面阴刻着缠枝莲,花心处嵌着粒褪色的蓝琉璃。
“阿公说,这是三十年前烧塌的陈记银楼里刨出来的。”阿宝踮脚指铜扣内侧,“这儿还刻着字呢!”柳青河就着日光细看,莲花茎秆处藏着行小字:“癸未年腊月,苏氏女订鎏金缠枝镯一对。”
申时的雨来得急,柳青河抱着伞骨往城隍庙去。青石板缝里钻出野芹,让雨水冲得东倒西歪。转过三条巷,忽听茶馆二楼飘下沙哑的评话声:
“……话说那陈记银楼的少东家,大婚前三日突染恶疾。新娘子苏氏捧着药碗守了七天七夜,末了竟把自己锁在阁楼,用银簪在梁上刻满山茶花……”
说书人惊堂木拍得震天响,柳青河驻足仰头,雨丝迷了眼睛。檐角铜铃叮当,恍惚见月容立在茶楼栏杆处,朝他晃了晃手中的山茶枝。
“客官要听全本,五个铜子儿!”跑堂的吆喝惊破幻象。柳青河摸出块银角子塞过去,小二顿时堆起笑:“您问陈记旧事?西街棺材刘才是真知情的,他爹当年给陈家七口人收的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