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丰奢由人(1/2)
这个时代,读书人备受推崇,教授和学者的收入极为丰厚,甚至不亚于中层军官,且收入稳定,不受政局波动的影响。普通小学教师月薪大约十几块大洋,中学教师的收入则在二十到六十块大洋之间不等。若是进入高等学堂,普通助教的月薪可达近百块大洋,而教授的收入则高达三五百块大洋,洋教师的薪酬更是高出不少。
自从结识关教授后,他非常乐意在学识上给予指点,甚至愿意从图书馆借书给陆嘉衍。他唯一的要求是,若陆嘉衍得到什么珍贵的书籍或文献,需先让他过目。关教授未必会购买这些书籍,但他对欣赏珍品有着浓厚的兴趣。
尽管关教授的收入远高于普通人,但他的生活却十分简朴。他的长衫都是用两三块大洋的普通布料制成,绝不会购买昂贵的蜀锦或湖绸。
饮食方面,他也相对简单。大学堂设有食堂,素食区的餐费为十铜元一天,若想改善伙食,二十铜元便可享用小餐区的餐食。
穷学生们通常只花十铜元吃两顿饭。早晚各一张八两饼,配一小碟咸菜。每顿饭撕下一点饼,留到晚上再吃。小餐区的餐食有些外包给附近的小餐馆,有些则由食堂自行准备。标准餐包括一个小荤菜、两碗白米饭和一碗汤。也有学生八人一桌,各自买些小菜,凑在一起吃。
学堂也早早做出了调整,八人一桌,四盆四碗,米饭和馒头不限量供应。当时的学堂既有来自花旗国的退款,又有政府的补贴,经济状况普遍宽裕。
关教授的饮食基本都在学校解决,晚上的应酬也多是他人宴请。他的大部分开销都用于维持体面、购买书籍和古玩。
在北平,所谓的体面主要体现在拥有一座宅子和雇佣仆人上。若连这些都没有,便会被认为比较落魄。这也是因为读书人除了学问之外,自理能力普遍较弱。
福宝斋内,檀香袅袅。关教授手持放大镜,在《秋山图》前细细端详。画中枯笔淡墨,山石嶙峋,正是石涛晚年笔意。他时而点头,时而轻叹:“好一个苦瓜和尚,这'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气魄,当真了得。“
陆嘉衍立在案旁,见关教授如此投入,扭头一个眼色,王掌柜适时奉上两罐明前龙井,又捧出一套宋版再印的《文选》:“关教授,这是小店一点心意。”
关教授揭开茶罐,轻嗅茶香:“好茶!”又翻开《文选》,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这套书...”
他沉吟片刻,将书推向陆嘉衍,“陆小友,你且收着。我家中藏有明版,这套就赠予你了。”
陆嘉衍接过书,指尖触到泛黄的纸页,忽然想起原身当年在私塾读书的光景。那时他日日诵读“士不可以不弘毅“,如今却在这古玩行当里摸爬滚打。
“读书人沾染世俗,也是无奈。“关教授抿了口茶,“但这世上,哪有完人?“他望向窗外,几只麻雀正在檐下叽喳,“便是这麻雀,也要觅食果腹。只是...“他转回头,目光炯炯,“莫要忘了本心。“
陆嘉衍捧着书,只觉得脸上发烫。自己有些市侩了,可后世带来的毛病就是务实,何况三本也算不得读书人。
关教授放下茶盏,目光在《秋山图》上流连,半晌才开口道:“王掌柜,关某有个不情之请...”
他顿了顿,似在斟酌措辞,“这画虽非绝世珍品,却是老祖宗在画坛留下的痕迹。若是流落东瀛或西洋,只怕子子孙孙再难见到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